当我们谈论”三观“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三观”这个词,传播甚广、耳熟能详,哪怕初中生也能在气急败坏的时候来一句:“我和你三观不同”。 然而,我甚至在大二才知道三观确切来说是哪三观,以及它们的解释,即: 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 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 价值观:对价值的看法 这种解释显然是说了等于白说,这之后很长时间,我对三观都是仅知其字面意思而毫无理解的。记得那时我问过我相对成熟的室友:“什么是恋爱观?”,他说:“其实恋爱观的本质也是三观”,由于当时不理解三观,他的回答并没有解答我的疑问,但是这个疑问一直留在我心里。 大四,临近毕业时,我回想起这个疑问,突然发现他的这个回答足矣解答我关于恋爱观的疑问后,我意识到我对三观的认识加深了。意识到这一改变后,尝试究其缘由,我想,这是因为我知道了:“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行为”。 当我们谈论“三观”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向他人解释我们的行为逻辑。 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行为 在研究很多概念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过分探究概念本身的误区,这是阻止我理解“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去查“什么是xx观“,wikipedia 肯定不乏这些概念的解释,然而概念知道便只是知道了而已,实际上你还是完全不了解这些概念,和别人谈起这些概念只能“鹦鹉学舌”,毫无意义。 突破这个误区,是在我领悟到“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行为”之后。 三观都属于人的认识的一部分,而人的行为由人的认识决定。举例来说: 世界观:如果一个人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愚昧的乌合之众。那么他就不会赞成一人一票公投的民主,因为聪明人会被迫和乌合之众处于平等地位,不可避免地投出愚蠢的结果 人生观: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体验,他就会更加追求不同的体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生活 价值观是认识决定行为的简化表述 既然”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行为“,那么人的行为就是可解释、可预测的,然而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认识去解释和预测自己的行为,会发现人的行为背后关联着一系列认识,这些认识的形成则和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这归纳不易且内容繁多。 此时,价值这个概念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解释一个人为何要做出某个行为?很简单,因为他觉得那个行为有价值;预测一个人是否会做出某个行为?很简单,判断他是否觉得那个行为有价值。 比如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很好,可能理由是他父亲从小对他很好,他效仿自己父亲的做法,也可能理由是他父亲对他不好,他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然而如果接触不多我们是不了解他的背后经历究竟是如何的,所以可能就会疑问:为什么他对自己孩子那么好?从价值的角度解释:这个人认为对自己孩子好是有价值的,对孩子好是他价值观的一部分。 所以,价值观能够以一种非常简化的方式表述“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行为”。 价值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 英文应该如何表达三观?实际上没有对应的表达,表述“三观不合”,可以用 we have different values,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可以发现,价值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类正是通过价值观去理解彼此的行为,尊重彼此的行为。 因为,去了解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挖掘别人的认识,这对于大部分人实在是生命的浪费,我们不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告诉我你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最爽快,最节约成本。 为什么是三观不是四观五观?为什么是这三观?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可以说xx观,那为何是三观而不是四观五观呢? 知道了英文中没有三观的说法,不难知道这是我国所特有的。这实际上是习惯的用法,取决于政策文件发布产生的语言习惯,也就是国家喜欢称三观,于是我国的人喜欢用三观,可能其它国家的人喜欢用 value,其实讲的是类似的事情。 而之所以是这三观,我想大概是觉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认识中比较重要的三个吧。 end 以上,便是我对三观的一些个人见解。 Afterthoughts 2024.03.16 价值、价值观的概念其实并不存在,但它是一种好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类通用的方法,所以成了人类共通的语言: 把行为“归纳总结”为价值观,有助于自己了解自己 由于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大家都理解这种方式,所以也有助于他人了解自己 跟不懂价值观的小孩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他肯定会非常迷惑,我们也会觉得他连这都理解不了。因为我们其实是在说每个人的行为可以归纳总结为价值观,是他会不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待世界的问题,而不是世界上存不存在价值这回事的问题 要说为什么这种方式对全人类的都通用,可能是因为用价值、价值观这种方式去理解世界比较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吧,i guess

August 20, 2023

高中的我是怎样喜欢一个女孩的

昨天周五,没加班,去公司附近的商场随便吃了点东西,买了瓶可乐在星巴克坐着,本来想看一部电影的,但是网盘下载网速太慢就放弃了,鬼使神差地看起了《言叶之庭》。 《言叶之庭》这部作品,我必然是看过的,所以再看一遍的动力就不那么足。但事实说明,在不同的时候看同一部作品,时已过境已迁,感受到的东西实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记得第一次看《言叶之庭》,大概就是觉得画面好美、女主声音好听之类的,这次看,不知怎的,让我回想起高中喜欢一个女孩的种种心情,现在的我固然能理解这些心情,但是却无法带着那样的心情去喜欢一个女孩了。 隐晦的情话最浪漫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鸣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さし昙り 雨も降らんか 君を留めん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鸣神の 少しとよみて 降らずとも 我は止まらん 妹し留めば 上面是作品里出现的一个浪漫的短歌,女主在作品的开头留下上句,男主在作品的结尾回应下句。 我越看越喜欢,但是我想象和女孩子这样对话,那真的,我很可能会笑场或者心里忍不住吐槽(第一反应:“今日的风甚是喧嚣”的场面)。 然而,回想高中的我,看到这样的话,那肯定就被触动了。在那个年纪,总有种装逼的冲动,幻想说出很牛逼的情话来,又不喜欢太直白的,所以这种隐晦的表白和回应,老给我一种高级感,一种对理想爱情的遐想。毫不夸张的说,我那个时候应该至少想象了十几种这样的表白场面,不愧是我。现在回想,准备得很好,就是缺少了对表白失败的预案🐶。 隐晦的情话什么的,简直不要太浪漫好吧!想起奉太郎的“关于你所放弃的战略眼光,我来替你掌握如何?”(link,我做梦都想给喜欢的女孩说这样的话! 那现在为什么说不出这样的话了呢?细细一想,主要还是由于经历更多后,逐渐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理解真是难以达成的,语言完全靠不住,即使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也完全不一样,更别说这样隐晦的表达,对方可能根本 get 不到,甚至会产生误解,所以,所幸失掉对浪漫场景的想象,有啥说啥,无趣但有效。 表白失败的话,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吧 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感觉到,男女主对彼此的感情,是极为小心的,都在慢慢试探。这其实和我们高中那些情侣或者互相喜欢的人的状态是类似的。从高中考出来之后,遇到很多“喜欢就大胆说出来和他在一起”的人,逐渐对恋爱的态度也变得 open,也逐渐忘记了原来的那种状态。 高中喜欢一个人,那真是小心翼翼的。“表白失败的话,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是那个年纪心里的大山(现在觉得这样的话简直搞笑)。这里的原因是,高中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有强烈的非她不可的感觉。 非她不可,所以不敢贸然表白,怕表白失败连朋友都做不成了。非她不可,所以小心翼翼地交往,生怕遭她讨厌,那简直和世界崩塌了差不多。我常自嘲那个时候的自己:“你们仅仅是彼此喜欢而已,你就想着要和别人私定终身了,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公平”。 不过,现在看到高中的小情侣小心翼翼地谈恋爱,还是觉得很甜捏。 我根本不喜欢你 看到男主跟女主说我根本不喜欢你的场景,我笑了。这和高中太像了,非你不可+你不喜欢我,解法只有一个——骗自己说我根本不喜欢你。 现在,我会去掉非你不可的前提,一方面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更为 open,觉得以前执着于某一个人的喜欢是狭隘的;另一方面,是发现外面的人不一定都带着高中那些人那样真诚的态度去谈恋爱,很多人可能就是玩一玩而已(这没有对错,只是价值观差异),自然不能带着高中那种非你不可的态度去爱,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对方则是莫名其妙。 所以,现在遇到自己喜欢而对方不喜欢自己的,大概是一种“fine,遗憾但没有关系”的态度,不会骗自己说自己不喜欢她,但是能坦然接受,爱情更多是匹配、是筛选,这个匹配不上,匹配下一个。高中则是完全没法接受,只能自己难受住。 后记 我怀念年少无知时爱一个人那种真挚、青涩、非她不可的感觉,虽然这是由于对爱情狭隘的理解,但是这种真挚的情感是我不应该忘记的。叔叔我啊,年轻的时候也那么热情地爱过一个人啊! 感谢《言叶之庭》,让我回想起如此种种心情。 btw,可能是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喜欢的女孩子,所以对爱情可以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可以尽情展现自己有多看得开,倒时候遇到真正喜欢的女孩子开始小心翼翼、患得患失,那就好笑了。 2024-10-03 Claude 3.5 Sonnet’s Reply ”关键是在保持理性的同时,不要完全失去对纯粹感情的向往和珍惜。毕竟,爱情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所包含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憧憬“ 说得挺好的

July 22, 2023

此刻的我对未来有何种期待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昨天,好友给我发来一句村上的话,《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的,他很喜欢村上的书: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 他说:“高中就读了村上的这部作品,如今这些话越看越觉得深刻”。 我的感想 我不清楚他从中理解的意思,但霎时间想到以前看到陈丹青说的一个道理和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 所有的成长,不一定是懂得了什么道理,所有的成长背后都有一个底层逻辑,就是他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 ——陈丹青 这句话会让现在的我想到以前虚度的光阴,因而会大胆行动去做现在想做的事情,就像《凉宫春日》里说的:“守株待兔的话,是不会有有趣的事情送上门来的”,务必要努力创造记忆,在日后才不会觉得虚度了光阴。这也时常让我想到三十岁回望二十岁,觉得这段日子一事无成的窘迫感。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得人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无问西东》 看完这部电影,对这句话产生深刻的印象后,我恰好看到一篇博客:28岁,我还想生猛下去,开始害怕青春突然逝去。 青春易逝,很多道理我们来不及懂,这很正常,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抓住青春的岁月,想清楚自己在意的事情,然后尽力去做到。这样,等意识到青春其实猝然远去的时候,可以流着泪跟自己说自己做到了一些什么事,可以告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 好友的感想 当然,上述只是我的理解,我并不知道好友的想法,于是问:“你如何看待村上的那句话呢?悔恨年少无知?”。答曰:“倒也不是,遗憾当局者迷罢了,此刻我们从以前的局(大学)到了新的局(工作),身在局中,自然看不清”。 我知道他在说什么,遗憾、无奈、苦笑,大抵如此吧,复杂的情感。 以前的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说此刻的局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而看不清一些迷雾,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把以前的局(大学)看清一些。 大学时期,迷惘、困惑、行动力低下,这再正常不过。大学的时候主要矛盾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情况当然没法提高行动力。 卷GPA?倒也没那么想保研。 社团活动?试过之后,发现和想象的社团差距甚远。 打游戏?说喜欢,也没那么喜欢,不过是无聊消磨时间罢了。 虚度大量光阴,或者其实应该说做了大量不同尝试后,也算是知道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很清晰地记得,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已经开始能够回答“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说服自己。 所以概括说来,大学的局,主要矛盾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热爱所在。 现在的局 回到现在的局,和以前的局不同在于,我已经知道部分自己的热爱所在了,我应该要把握住这些热爱的东西。 然而,想做和做到,是很大的距离。随着能力的提升,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一步步耐心、专注、甘于寂寞的努力才能解决,这需要能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所以,现在的局,主要矛盾在于想做而做不到。 记得在学校书院足球队的时候,大家都很爱足球,很爱那支球队,很多人都暗下决心要努力练球为球队做贡献。我大一的时候脚法粗糙,后面经常自己一个人对着墙练球,最后脚法也算是勉强够用,离真正为球队做贡献还有很大距离,要跨过数个瓶颈的距离。在大学的时候,想到而做不到,我能够接受,学生时期能力太差,很多问题思考不够、努力不够、在乎这在乎那。放到如今,我觉得我应该要做到这些事,no compromises 对于现在的局,如果给自己一个建议,我给自己的建议是:培养自己的能力,想做的事情,能够评估做不做得到,能够说服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做得到,如果觉得自己能够做到,那就尽力去做到,然后就也不要怕失败。 与诸君共勉。

July 15, 2023

我对乔布斯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理解

前段时间,看到美团王兴的访谈,在访谈里,有人让他给年轻人建议,他提了一句: 基本上最牛逼的建议乔布斯已经说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乔布斯的这句话我很早就知道,也见过很多次。看王兴访谈的时候,我突然仔细一想:“这句话是啥意思?”,发现我其实压根不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只是这句话出现太多次以至于我以为自己知道这句话了,所以每次出现我都熟视无睹。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不断思考:乔布斯说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是啥意思?最后经过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的探索,我得到了到目前为止满意的答案,用这篇 blog 记录一下我的探索过程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来源和上下文 首先,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来自于乔布斯在 2005 年 Stanford 毕业典礼的著名演讲(YouTube link),是这个演讲的最后一段内容。 乔布斯大概是这么讲的: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本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是他们那代人的圣经。在 1974 年,这本杂志要停刊的时候,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这么一句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影响了他,让他一直希望自己如此。当初他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和在座的毕业生是一样的年纪,现在他把这句话送给各位 Stanford 的毕业生。讲完之后演讲就结束了,乔布斯对这句话没有做任何解读。 《三体》里,章北海在父亲的病榻前,父亲告诉他:“北海,要多想”。究竟怎么理解”要多想“,其实完全取决于字面意思和章北海自己的解读。这里的情景也是类似的——乔布斯说:”毕业生们。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究竟作何理解,也是看我们自己的解读。 幸运的是,相比于”北海,要多想“这单单一句苍白的话,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句话有演讲里提供的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去理解,于是我把他的演讲内容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觉得没法理解,就摘抄下来,并且在我在意的地方加粗,如下: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May 13, 2023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理解

context 各位好哇!又是许久未写 Blog,4 月初,项目经理下决心要跑路了,留下一大堆债给我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上的变动也搞得生活和心态难以保持规律。还是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我不希望自己和这位项目经理一样,工作十年仍然水平很低,这实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份负担。 牢骚不发了,说回写 Blog。其实这一个月就算忙,还是有一些想写的话题,由于太忙太累就没有直接开始写,加到 todo list 里,这两天从 todo list 取出来后却全无写作的热情了,自然没法开笔。感觉我写 Blog 就是要 follow my heart,趁着热情洋洋洒洒写一写,最需要的是一段绝对悠闲自由的时间。 今天聊的话题,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名人谈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Heart 这句话,来自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的经典演讲(YouTube link)。 在这个演讲里,Jobs 讲了自己从里德学院退学的故事:为了拿到学位,有太多他不感兴趣的课需要修了,他觉得这不值得所以选择退学。退学之后,学校允许他去旁听课程,他就去旁听了他感兴趣的字体设计课。旁听这门课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他只是感兴趣而已。直到后面设计 Macintosh 电脑,他发现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字体设计课上的知识,于是,设计上有美感的 Macintosh 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很多直觉上想做的事情,在当时,我们不会知道此中意义何在,但是你如果选择顺应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时过境迁,你会在某一天惊讶地发现:这些事情在你后续的人生中生根发芽了,而这是只有你在后续的人生才知道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多,你便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讲个题外话,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部分就是依靠一批人的直觉去联系一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毫不关联的领域,比如 Steve Jobs 将字体的知识和 Macintosh 的设计联系,才制造出伟大的设计。我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些别的创新,也是某些人基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所创造的,这超越理性,也超越当今看起来似乎要无所不能的 AI,是人类的伟大所在。 实际上,除了 Steve Jobs,我看到还有很多名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武志红说自己高考前一个月只能考班级 19 名,但是因为偶然的启发,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考试的知识点上已经准备足够了,需要好好学习如何应考的知识,他有了这样的灵感,并且按这个自己的想法去准备,结果高考前最后的模拟考和高考,他都考了全班第一。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经验 上面的名人都说得很好,可是我不是一个哪位名人讲了什么经验道理我便奉为圭臬的人,即使是我非常崇拜的人。我其实首先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深感 follow your heart 的重要性,然后对这些人说的话感同身受,并且更加坚定要相信顺应自己的内心。...

May 1, 2023

对抗虚无

一些碎碎念 许久没有写 Blog 了啊,工作忙起来之后,确实很容易就没有动力写 Blog🤔。今天趁着莫名涌起的热情,换了个 Blog 主题——之前的主题加评论区太不方便了,所以这次换了个主题把 disqus 评论区加上了,万一真的能产生一些交流呢?不过评论区的主要目的,还是自己可以去给之前写的东西做一些回顾什么的。 说起来,最开始我之所以想要加评论区,是因为之前写的 atomic habits 感想给一位推油看到了,由此产生了一些超出柴米油盐的交流,这完全是我预期之外的。不过怎么说,我还是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别人产生更多的深入交流的。然而毕竟期待容易带来失望,我还是选择继续压抑这份期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无论如何还是要多写 Blog! 这篇 Blog 的主题——对抗虚无 回归正题,这篇 Blog 想聊的主题是:对抗虚无。想聊这个主题,是因为最近看的漂流少年这部番。 这部番讲述一群少年,突然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各种物理规律不同的小世界组成,小世界彼此相连,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他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并且拥有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命、无限的世界,意味着无穷的活法,在这种无尽的漫长中,很容易便感到虚无:怎么活都可以,但是怎么活都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让我想起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受到的虚无感。 工作后为何感到虚无 还在大学的时候,虽然会有难熬的时候、会有怀疑学习和成绩的意义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要感慨什么“人生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工作以后,就会觉得仿佛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努力赚钱买房买车成为人上人?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就算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其实还是没有本质的改变啊,照样没有任何意义啊! 所以我刚工作那段时间,随着虚无感的产生,突然就理解了之前完全没法理解的一批人:重心倾倒在工作上毫无自己生活的工作狂、努力赚钱只是为了买奢侈品的人。很简单:我们没法凝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我就逃避,选择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到外物上,寄托在工作的成功上、寄托在奢侈品带来的优越感上。这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总比凝视内心,发现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感到深深虚无要好吧,这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唯独在工作后会深深感到虚无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工作后,时间尺度被拉长了,人生仿佛无比漫长。 在学校的时候,遇到难熬的时候,你至少知道:熬过去就好了,寒暑假快来了/快毕业了,总还是有个很确定的“逃出生天”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切是有尽头的。然而工作以后,根本不会有这样确定的能够“逃出生天”的日子,你只觉得自己可能要工作几十年,至少也得几年吧,就有种漫无尽头的感觉,虚无感随之侵袭而来。 有次吃饭闲聊,工作上 30 多岁未婚的导师跟我说她觉得工作好无聊啊,如果有家庭的话,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家庭上,不至于如此无聊。我很吃惊,她居然在 30 多岁才感受到工作的无趣与漫长,我给她讲我刚工作时深感漫长的感受,她也很吃惊。确实,家庭也是对抗虚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是我在学校的时候所不能理解的:虽然我们在工作中经历着漫长,但是把自己的意义寄托在老婆和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为他们带来的东西,那也是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于是我又大概能理解各种手机电脑壁纸都是自己孩子的人了。 第二,工作后,每天轻易就消逝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人会很快忘记已完成的事情。工作以后,节奏很快,事情很多、很杂,时常有自己忙了好几天,回头一想好像啥也没干的情况。每天下班后也是奶头乐相伴,生活里做了什么也完全不会有印象。那么情况就很恐怖:当你突然开始想前两个月干了什么,你就会惊讶的发现明明自己以为自己很忙,但是其实好像啥也没干,时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流走了(直到我真正切实感受到,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没有体会到这个很常见的比喻的精妙)。 时间的快速消逝,传递给你一种无力感:自己好像什么也把握不住,只能任凭时间流逝。这便又产生了虚无感。 我如何对抗这种虚无 虽然现在面对“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的提问,我还是答不上来,但是虚无的感觉确实逐渐减弱了。一方面是因为逐渐适应了工作,工作不适感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减少了;另一方面则是针对虚无感产生的两种主要原因,我有意无意进行了对抗,比如了解哲学上的虚无主义、比如将一些自己觉得能够消减虚无感的行为付诸行动。 抵御工作的漫长感 对于感觉工作漫长的情况,我通过规划、畅想自己的未来,来进行消解:赚到钱后做一些生意实现财富自由、能力提升后去找一份 remote work 环游世界。 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外部经验告诉我: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五年以后你在做什么大概率和你的规划大相径庭。事实上,过年期间我爸爸也用他的人生阅历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肯定不允许自己或者别人给我浇冷水——我当时回答:“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我完全认可,在我的世界观里甚至被视作真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这些规划不是画路线图,而是埋种子,你以后走的路线不一定在画好的路线图上,但是没有这些埋下的种子,你必然不会走到那些路上”。 简单来说,这条举措就是允许自己去给自己制造些“盼头”,尽管不一定真的能实现,但有这些“盼头”就不会有“艹,老子还要工作几十年啊”的感觉。但是我必须要补充:不要害怕规划畅想的未来没有成为现实,总有些种子在你意想不到的一天会生根发芽。所以,我还是积极地去畅想自己期待的各种未来,付诸行动让这些未来更加接近现实,这些畅想和行动,是在埋一颗颗种子,指不定哪颗就生根发芽了呢! 消解时间的匆匆流逝 对于时间匆匆流逝的情况,我通过拥抱自己的热情来消解。 其实,感到每天匆匆流逝,主要是工作的事情太琐碎,生活的事情也太琐碎。这些琐碎的事情是不会产生回忆的,你不会记得某天晚上漫无目的刷到的某个短视频,于是琐碎的事情并在一起让你觉得好像啥也没做。我回想起生活中那些记忆深刻的片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我顺着我的热情去做的事情。 比如最近的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当时春节假期结束,第二天早上要坐早上 9 点的高铁回深圳,带着假期短暂怅然若失的感觉,陷入失眠,看了一部电影。到凌晨五点,突然想起很久之前就想过要清晨去登家里的山看日出,然后随即行动起来。一路上夜深人静,思维也随之变得活跃,想清楚了之前纠结很久的一些问题:关于家乡的、关于旧友的、关于自己的。最后,因为当天云很多,没有看到日出,但是也无需纠结于原本的目标了,得到的收获远比想象中的多得多,所以下山的时候仍旧感到心情畅爽,还借着无人大吼了一声。 除此以外,很早就喜欢做的一些事也开始更加重视起来:踢球、追番、相约和朋友出游,这些事也给每一个平淡的日常带来不少回忆和感动。 我发现,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你会更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热情。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你会纠结一些有想法的事情究竟要不要去做,对自己有基本了解后,你就会觉得:“你小子肯定会喜欢的”,随即很快辅助行动,结果真的如自己所预料有满满的收获和喜悦,甚至有超出想象的收获。这是个正反馈的过程,越勇敢行动起来追寻自己的热情,越收获一些好的反馈,就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总结来说,就是把生活投入到自己的热情上,不要沉溺于那些琐屑的碎片中。 结尾 在漂流少年的结尾,主角还是决定离开有无限生命、无限选择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若如主角一样,经历过无尽漫长的人生,回到现实,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主角最后说:“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很长”,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用心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它是何种面貌。

February 23, 2023

突然有了盼头

Paul Gramham 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搜集受关怀者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以此来给我们的人生作参考,最终得出的建议是:don’t be a cog,不要变成一个齿轮。 Paul Gramham 把这个建议整理成五个具体的建议: Don‘t ignore your dream Don’t work too much Say what your think Cultivate friendships Be happy 想起这五句话,主要是因为第一句和第三句:dont’t ignore your dream and say what your think,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打脸、即使多年以后觉得自己太年轻,那也是美好的青春回忆,能让自己感慨感慨青春的勇气也挺不错的。 进入职场,不适应加上迷茫,最近一个月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强烈感受到日子没盼头的感觉,只能不停安慰自己专注于自我的提升以及维持心态平和,但是由于心情有限,总还是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只想摆烂。难以维持心态平和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对于成功的渴望,在这个体系内,会很想升职加薪,会很羡慕工资高升职快的人,本质的出发点还是可恶的攀比心理,觉得和自己一批进来的其它人升职了或者获得了什么什么荣誉自己没得到会很难受。确实做的事情本身也不无聊也能学到东西,但是一和绩效和升职加薪联系上,整个人的心态就完全不对了,唉,这就是欲望的漩涡啊。 最近想清楚了: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在意升职加薪,这种成功挺看运气的,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但是也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是以后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可以看到:很多级别并不低的同事,他们实在太忙了,挣这份钱就得吃这份苦。我可能会羡慕他们几倍于我的工资,但对他们的状态,我丝毫不羡慕,本质上还是给他们的领导当牛做马,因为有房贷车贷有老婆孩子要养还得担惊受怕自己被裁。在体系内升职加薪,是没有前途的,干的越久越不想放弃之前的积累,慢慢就离不开这里了,然后到三四十岁还得 996,呵呵。 想起在大学里之所以义无反顾工作而没考虑继续读书的理由:觉得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太少了,希望早进入社会多了解了解社会。说真的,在大厂里呆着,也没法太怎么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即使级别很高,有一天被裁了,到社会上去照样不知道能干什么。加上大厂的内卷和绩效为王的机制,很容易埋头苦干、瞎干,越呆选择越窄了。我丝毫不怀疑,我主管这种管理岗位出去找工作肯定没有太多机会,即使有机会也很难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早就被这里塑造了。 基于上面的理由,我由渴望在工作中获得升职加薪变成渴望通过工作攒钱和攒能力,虽说要活在当下,但是有些时候还是要为了梦想做一些妥协,没有钱的情况下冲动去辞职去瞎尝试就是白给加找骂。 我没啥大志,不打算买房买车,攒钱是为了积累未来试错的资本,希望积累够一定资本后能够用这些资本去做做生意,哪怕一年就只能挣个几千几万块,那也是实打实的被动收入,在我心里会觉得这比大厂干个十几年达到百万年薪要牛逼,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意味着自己真的能在社会上立足了,没有领导莫名其妙传递的寒气没有职场离谱的内卷,不看老板脸色,全凭自身的本事。 当然,做生意赚钱必然是理想情况,我必然会有交一大笔学费的时期要度过,甚至有可能因为水平实在不够全部积蓄都交学费了。所以,在工作和成功获取被动收入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应该在拥有一份 wlb 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去尝试去了解如何用钱生钱。目前的理想情况是,找一份 wlb 的 remote work,呆在家乡或者某个能够接触到生意人的地方,找他们聊一聊学一学如何做生意啥的,然后自己开始利用获取到的信息去尝试去试错。同时,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 remote work,不会太心疼丢了大厂高工资的工作,爸妈发现你能赚到钱,也能减轻点他们的担心和不理解。 攒能力就是为了积累找 remote work 的资本,实在不行也能在钱挥霍完被爸妈赶出家门的时候靠这门手艺保个底(bushi),或者接点外包的活赚点钱苟着这样也不用回去上班了。 在实现最终的通过钱来生钱目标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阶段性目标要逐步达成: 技术能力足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相对轻松地找到工作。这个目标要实现有几个关键点: 保持技术学习 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多反思多总结 多参与开源项目 学好英语(感觉国外的 remote 机会比国内多,而且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有必要提升) 能够揽到软件外包的活,靠自己开发赚到钱。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我可以不用给别人打工就靠自己的手艺赚到钱,这其实和打工赚到的钱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技术能力、经验和多尝试 通过投资生意赚到钱。这一步能够表明我对社会的运作有一定的理解了,知道如何能在社会上赚到钱了 通过投资赚到被动收入。这一步是究极目标,躺着就把钱挣了 大概就是这样,向着这个目标攒钱攒能力吧!写起来是挺爽的,但是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预料到会发生很多波折,但是我确实感觉升职加薪绝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那玩意是人力资源专家们诱惑人的糖啊,让你一年到头苦不堪言,最后升个职加个薪就让你觉得这些苦都是值得的,哈哈。真正的能力,一定是在社会中历练出来的,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并且如果能找到工作,也坏不到哪去,到时候再认命吧,年轻还是要折腾折腾。 其实更主要是,这样会让自己的工作更有盼头,不然盼头可能是 35 岁被裁或者 45 岁退休吧,哈哈,影响心情也影响自由,要那么高的工资有何用?

December 12, 2022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有何不同?

当做到一些奇异的梦的时候,我们当然会好奇: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梦?这样的梦代表了什么? 我和我的家人如何释梦? 小时候,我外公去世后,外婆说自己常常会做一些噩梦,她说这大概是外公在下面要拉她下去。这显然很扯,属于是她自己想到啥就是啥,以我当时小学的文化水平,我都觉得这是极其愚蠢的。我妈妈也有释梦的习惯,她会分享自己做了个什么梦,然后说自己觉得是为什么。和外婆凭全凭感觉的释梦不一样,妈妈会用《周公解梦》来解释自己的梦,我在她的浏览器搜索历史记录中看到过周公解梦这个词条。 当然,我对我外婆和妈妈的释梦方法都表示怀疑。我外婆的自然不用多说,只凭自己的感觉瞎想,甚至说瞎想些完全不符合现实的事情出来,这显然是离谱的;至于我妈妈参考的《周公解梦》,我也持怀疑态度:难道周公说啥就是啥吗?凭啥啊?当然,可能《周公解梦》确实是基于大量的经验得到的。因为这些儿时的经历加上对自己一些梦的好奇,以前我去翻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但是当时只是学到了佛洛依德的一些释梦技巧,我并不清楚佛洛依德和周公的差别在哪里,貌似都是用自己的体系去解释梦的种种现象。 最近,我突然又对心理学有些兴趣,这次看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让我一下子想起这些事情来。 《精神分析引论》记录了佛洛依德关于自己的研究学科——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讲演,在这些讲演里面,有一大节是介绍他如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梦,这里面用了很多分析的方法,但都符合目前人类在科学上的认识,跟着佛洛依德的思路,你会发现他的一些释梦技巧是完全符合现实符合逻辑的,完全没有玄学的感觉,就会很愿意相信他解释梦的体系。这让我意识到,我的外婆、我妈妈、我,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认知这个世界:我的外婆依靠自己的感觉;我妈妈,依靠《周公解梦》,也就是依靠前人总结的经验;而我,看《梦的解析》,看《精神分析引论》,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的不同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依靠的是科学的研究,讲证据讲逻辑,因而《梦的解析》更加可信。 比如《梦的解析》里下判断说:梦的内容和外界刺激有关,但是外界刺激在梦里会被扭曲。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实验的结果,研究者用闹钟刺激做梦的实验人员,实验人员说根据情景不同梦里会突然出现一些醒目的东西,比如刺耳的火车汽笛声、狗叫声,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正是闹钟响的时候,因而上面的结论是有证据支撑的,是相对可信的。相比之下,《周公解梦》下的一些判断,就完全没法验证,给人一种他想咋说都可以的感觉,带有极强的玄学味道,当然没法让人相信。 这带来的启发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接受一些观点,要讲逻辑讲证据。一个结论,如果让你感觉不对劲,就应该去看这里面的逻辑和证据,如果确实符合逻辑证据也确认没问题,就应该修正自己的认知,否则就不应该相信。 上面说的的讲证据讲逻辑,其实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组成要素,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要素。 带着科学的精神认知世界 是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精神,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也意识不到科学精神的伟大,因为教育已经让我们或多或少带着科学的精神认知世界了,你觉得这样去认知世界稀松平常,比如你觉得两个小球本就应该同时下落。 我发现,所受的教育让我更加关注结论,而不关注获取结论的过程。空气有空气阻力、人需要氧气来生存这样的知识早就是常识了,还需要说吗?其实需要说的,我们要知道一点:**任何我们现在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验证的。**知道这一点其实很关键,这让我们在面对新的知识的时候也用这样的过程去思考,不至于人云亦云。比如一些因为很符合直觉和传播要素而传播甚广的论述:可乐里面有酸,所以会腐蚀钙质,我甚至听到一个在市里做高中化学老师的亲戚也这样说过。如果带着科学的精神,你就应该去找证据判断证据正不正确,然后就会发现这是纯纯扯淡。 我想说,带着科学的精神去认知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在这个信息爆炸哗众取宠的小丑又多的时代,每每遇到一些你觉得奇怪的东西,既不知道要保持怀疑又不知道要如何验证,那很容易就开始构建一些错误的认知。科学的精神这个概念可能先于批判性思维在我的概念里出现,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语境下,是和批判性思维是类似的。 诚然,当我们发现科学和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之时、当我们想到神枪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却无法验证之时,我们大可以怀疑科学不过是人类的自嗨,但是现实让你无从选择:人类目前为止的所有伟大突破,都是由科学带来的,没有由哲学带来也没有由宗教带来。所以即使无法排除人类自嗨的可能,我们仍然只能选择坚定的相信科学。 当然,科学精神还有很多的内涵,都值得细细评味,比如引用前人的成果、比如要能够处理与现存理论的冲突、比如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精神让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人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克服人类天性上对于简洁和美的向往去认知世界。 总之,要带着科学的精神去认知世界,才能不被如今这个略带反智的世界给同化,才能构建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相关资源 科学是什么——饶毅 最近在关注饶毅,也对我就这个话题产生这个方向的思考有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After Thoughts 2024.3.3 留 我发现“科学认识”践行起来有一个重要的细节:直觉驱动——直觉上怀疑的东西要打开看看。之所以需要直觉驱动,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做不到什么都怀疑和打破砂锅问到底,感觉不对劲才花时间精力。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有这个不懂非常难受的感觉,就要把这种感觉解决,直觉有时是对的,但有时需要纠正。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越强,这种直觉越准。

October 17, 2022

做自我解答者

做自我优化者? 最近刚参加工作,想到要给自己找一个行动的纲领,类似公司的愿景。下意识的想法是”做自我优化者“,这句话就是说不放过生活中感到的任何一个自己不满的地方,采取尽可能的一切行动去优化,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只要能够优化,花上比较大甚至看上去完全不值当的代价也没关系。我相信哪怕一点点的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拉长,都会带来很强的复利效应,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受益,所以花大代价改变也是绝对值得的。 但我发现,这个 slogan 能够激励我去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让我本来很喜欢的思考问题环节变得功利,让我下意识觉得思考个人优化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别的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最近就在思考:”有用是不是个伪命题“,其实这样的思考,往往是没有所谓的用处的,但是确实我觉得很有趣啊。 做自我解答者 昨天脑海里突然冒出:”做自我解答者“,这就可以很好地囊括自我优化和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这两个我很在意的方面,我越想越觉得好,我想这个纲领会帮助我很好地从学生变成职场人,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个词。 问题是什么 周国平在《人生答案之书》的开头写道:“只要一个人开始提问,他的智慧就已经觉醒了”,我很认可这句话,因为我能切实体会到:在我发现原来世界可以有那么多值得了解的问题之后,我尝试对一些问题做出思考和解答,这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相比与那之前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很多人讲的道理我都开始觉得过于片面或者稀松平常,这以前只会觉得新奇、好像很有道理。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对世界的好奇,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能下意识地认识到这是问题,但其实还有另一种问题,类似于《学会提问》这本书这里指的“问”。 《学会提问》这本书应该会有很多人推荐,我第一眼看到书名,下意识觉得这类似于计算机领域的圣经: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是教人怎么问问题比较好的,但是看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是教人批判性思维的,告诉你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质疑,去问这里面有没有问题存在。 我这里的另一种问题,就类似于批判性思维里面质疑出来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提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流程觉得不满意可以优化。 所以就有了两种问题: 对世界的好奇 对自己的疑问 如何解答 上面讲到的两种问题,解答方式并不相同。 对世界的好奇,一般是一些哲学兮兮的问题,关键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就好了,自己觉得得到了满足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想不出个自己觉得恰当的答案,放着以后再想也是没关系的,比如一些政治的争议。 对自己的疑问就不能想不出就不想了,要尽全力去解决,保持开放的心态,一种方式不行换另一种,直到解决为止,解决的标志就是自己很满意。比如我看完 GTD 后虽然一直在行动,但是就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实践更长时间后,开始找到一套自己觉得用着舒服、能解决很多自己存在的问题的 GTD 方式,这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无比畅快,这就算是解决了。当然解决了的问题可能会又冒出来,因为有新场景了,内心又不自恰开始觉得有问题了,那么只要再尽心尽力去解决就是了。 提高敏感度 对自己的疑问,其实解决往往靠的是行动力,行动力在充分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的情况下往往是没有问题的,难在意识到。很多人活得盲目,生活一团糟,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很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白白空耗时间。我也不例外,我也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一些很大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觉得需要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只要自己意识到了,都好说。如何提高敏感度呢?我没有一个药到病除的药方,也觉得存在没有任何方法能提高敏感度的可能性,但是凭借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我相信读书是会是很好的方式,所以继续读书吧,问题会慢慢被意识到并改善的。 The End 最后想说:做自己的解答者!希望自己活得自在、自恰。

August 6, 2022

高考如何填志愿

前段时间,我在深圳的表妹刚考完高考,填志愿的时候让我给点建议。虽说是表妹,但我和她从小玩到大,关系非常不错,确实可以提一些不是场面话的建议,可是我发现这其实很难。 填志愿说白了就是选学校和选专业,选学校其实并不难,因为分数出来之后能选的学校范围就出来了,把学校的各种条件和自己对学校、城市等喜好一对比,学校的名单就出来了,分数段差不多的学校水平基本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怎么选没太大所谓。 真正的难点在于选专业。选专业其实比选学校重要,甚至重要很多。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填志愿的时候,发现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老觉得自己不要亏了高考分数,于是为了冲某所学校选了没那么好的专业,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冲那所学校而在另一所专业可以任选的学校选自己想选的专业。比如听说有个朋友,高考冲中大,最后分到海洋系,四年后保研到计算机类的专业。我们根据他保研的选择,推定他最终是打算从事计算机这一行,那其实他高考时完全可以选择分数相对较低的华科,选计算机专业,这样不是多四年学习计算机吗?找工作的时候,用人方只会觉得华科和中大的学生都很不错,完全不可能说华科计算机的学生不如中大计算机的学生的,对他们来说其实差别不大。在分数段上“亏“点分选个好专业,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选专业要选好的专业,那什么是好的专业?这主要有两种角度: 功利性的。一般就是这个专业出来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赚钱 看孩子兴趣。孩子感兴趣的专业对他来说就是好专业 我发现不管是从哪种角度,做出选择都有一些不容易实现的前提。 从功利性的角度。大部分家长都是从这个角度去看专业选择的。从这个角度做出好选择的前提是家长拥有很广的视野和不错的前瞻性:一方面要视野足够广,了解各个专业的出路情况,这样才能知道怎样的选择是真正的好选择;另一方面要有前瞻性,因为专业出路好不好不能看做出选择的时候,要看几年之后孩子毕业时的情况。其实做到有视野就实属不易了,即使很多有钱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而前瞻性,以我目前短浅的见识,感觉无论如何都有运气成分,即使很有见识的家长,也要小赌一下。总之,从功利性的角度做出好的选择对家长要求非常之高,而大部分家长都到不了这种水平。 从我的角度来看,很多家长过分功利地进行专业选择,没有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我遇到的家庭,不论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还是家庭条件殷实的家庭,都在说要找好就业、工资高的专业。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这样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家庭条件优渥的家庭,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做这样的选择,他们大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大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更有机会做出一番成就来,更有机会做到只有自己能做到的成就,即使失败了,家里也能兜个底给口饭吃,他们的孩子相比与一般家庭的孩子,多的是选择的空间、多的是试错的资本,可是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非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就业、工资高,这样虽然自己的小孩最后也能活得体面,可是却失去了绽放属于自己独特光芒的机会。 在我看来,一个家族应该是这样的:高光时刻属于乍现的天才,而其他人需要为天才的出现做铺垫。而这个家族的发展是这样的:贫穷的一代努力变富,富有的一代努力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机会去做他们喜欢的东西,当天才出现,他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这个家族便在人类历史中闪光。如果一代代都像我遇到的家庭一样,考虑孩子找个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理想情况下这个家族会很平稳,也存在天才出现的可能,可是很多天才可能就这样被扼杀了。 我表妹家里条件挺不错的,在深圳有房有车,为了家里二胎又买了套学区房。他爸爸好像很想让他报一些出路很好的专业,我既不喜欢提建议也不喜欢教人做事,就问她:“你说你家里这条件,会让你饿死吗,为什么非要选一些赚钱的专业呢?难道不是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了吗”。可是,我忘了,高中刚毕业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即使得到父母支持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所在,她也只能凭感觉。 所以,从孩子兴趣的角度去选好专业,前提是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他还得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自己所选的专业真的是一回事,这其实特别难,毕竟大家都在埋头准备中考、准备高考,兴趣哪能比分数重要?我觉得这需要家庭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的兴趣。 从我的角度来看,好专业就是孩子兴趣所在的专业,要让自己的孩子选到属于他的好专业,需要: 努力赚钱为他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从小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大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提升自己的视野,给他提供一些 insight 给他作参考 说起来,我发现我喜欢编程,还是在大学之后的事情,所幸在我的大学专业是进去之后到大一结束或者大二结束再选的,不过我还是很羡慕那种初高中就接触编程然后大学不需要犹豫就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同学。

July 14,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