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刷题

Context: 许久未更新了,工作之后确实不太有时间和精力来写 Blog,主要是精力,每天即使不加班,回到家要么心力交瘁选择沉溺奶头乐之中,要么就在学一些工作里接触到的技术。主要还是现在写作水平不够,一篇要写比较久的时间,即使有想法也不太敢写,怕太花时间精力,但是确实应该多写才能度过这个阶段。 回到正题。最近回顾了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发现刷题是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话题。 我现在特别讨厌刷题,这当然不会是天生的,结合回忆,能找出一些端倪来,也能发现讨厌刷题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好处和不足之处。 小学到初二——建立刷题观、不需要刷题 小学的时候,爸妈跟我说:“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这是我对刷题最初的坚定认知,我现在觉得可以将其称之为刷题观。 这个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我到现在都还秉持着这样的刷题观,它其中包含了务实的态度:即所学才是重要的,刷题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是为了检验所学,如果为了刷题而刷题,就是舍本逐末了。当然,我最近突然意识到,这个观念有其局限性,到了高中就逐渐显现了。 从结果来看,这个观念从小学到初二,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时我都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进行学习,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少量作业就跑去玩了。当时准备小升初的考试,老师每天发卷子,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耐烦:“有啥好做的,课本内容都认真学了,做一遍和做一百遍是一样的”。当然确实结果也没有冲击我的认知:小升初考试全班第一,全校前十,而且确实是轻而易举达到的成果,我记得当时甚至连骄傲都没有骄傲,只觉得怎么回事呢?别的人在干啥? 当时听说班上另一个“学霸”(我讨厌这个称呼,但是我确实很长时间都是)每天晚上学习学到十点,很努力很努力,我的想法是估计在看小说吧,怎么可能那么努力还考不过我。现在想来,还真可能就是在努力。努力这种东西边际效应太明显了,最大的限制就是天赋,别人天赋在那里,你再努力也难以望其项背。 这句话在这里说当然是装逼,但是,这句话说给她也说给我自己,现在的她就是以后的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到初中以后,也差不多如此,不怎么刷题也稳定年级前 100,具体不太记得了,当时比较中二,整天想着去上网、想着要组个英雄联盟战队制定一些聪明的战术去智商压制别的战队,对分数不太在意。由于初中人数比小学人数多得多,其中有天赋的人也挺多,这个时候想轻而易举考前 10 其实就不容易了,不过记得初二的时候,有次心血来潮说要考前 10,卷了一波,就真的考到了,这大概说明这个时候的天赋还是够用的。 初三——刷题观和现实产生冲突 到了初三,刷题观开始站不住脚了其实,不过我当时没意识到。 初三相比于初二,最大的改变就是数学题变难了,考几何题了,这种题的特点是如果没做过根本想不到,就比如一些题需要做辅助线,一些题需要用某些特殊的方法去思考。从刷题观出发,我会以课本知识为主进行学习,而忽视做题的作用,那结果就很显然了,初中就学了勾股定理还有 sin cos,不做题得比较聪明才能想到做辅助线这些操作,至少我是不行。 现在想来,应该从题目中获取一些套路,这样就不会存在想不到的情况。我当时老觉得自己想不出一道题是自己不够聪明,完全不懂要从题目里学习做题套路。这个时候应该是不存在天赋限制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的升高中的考试第一名是个刷题怪,到了高中天赋见顶泯然众人,她数学当时是考试第一名,而我当时确实没有太努力,我相信我意识到刷题是学习做题套路这层意义后努力一些应该至少不会存在想不到的情况。 当然,我想是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参透刷题的意义,考完数学”哀鸿遍野“,所以尽管数学拉跨,还是考了全县三十多名。 高中——刷不懂题 对于初三的惨痛经历,高中的我很快意识到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刷题观逐渐变成: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是学习做题套路。 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从知识出发的框架,学的时候多少还是觉得课本知识重要,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课本知识上,甚至很多时候会选择看课本逃避刷题,潜意识里我就觉得刷题真 tm 浪费时间。现在,我感觉刷题应该才是高考的最好打开方式(当然因为我天赋有限,我到现在也想象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是极有可能的)。 果然,最后的高考,物理、数学这两科需要大量刷题的科目不太行,而相对依赖课本知识的生物、化学我平时就能闭着眼睛做最后成绩也确实不错。 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我明白了要刷题要多刷题并且付出了努力,我应该也达不到太高的高度,很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天赋就至此了。一个证据是:你对某种题做了很多训练,其实只是练习了题本身,没有悟到某种通用的道理,而且当时你还没有意识到,就搁那闷刷。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是当时的认知水平完全不够,是系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能用努力弥补。 所以尽管高考成绩并非我期待,我也从来不说高中没有好好学这样的话。我想,我对于那些高分的同学来说,其实就是我小学的时候不理解的那个很努力的学霸了,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达到的成就,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吃饭喝水一样。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天赋的存在,我觉得就是在自欺欺人。我在家里的县城这边,很多人,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过分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觉得孩子上不了大学就是不够努力。到了大学,见了很多比我牛逼的人,他们就和我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某些人的聪明不是努力能追赶上的,我想他们应该比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天赋的概念。 不过,我高考也不算特别低,还是有资格谈一谈这个话题的,600 出头,大体算是保持了初升高的排名——全县最好的高中的四十多名,也算是差不多了。不过分数差距就很大了,高考的排名都是按档次的,档次高的分数高的离谱,下面每下降一档都少十好几分,到我这档都差人家第一档好几十了,哈哈。 大学——不想刷题 到了大学,我的想法是:大学是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的,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题上,所以高数、大物、线代这些课都是过去打卡然后跑路去做想做的事情,当然也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做了很多探索、思考了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务正业了,当然我还挺感激自己的不务正业的。 不过想起来,对于编程课的实验作业,我都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做的,甚至还经常能教一教别人 xD。有一门课叫做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最后考试内容就是不用刷题,只考课件上的内容,考我们有没有理解教授传达的意思,我确实比较喜欢这门课的内容,就没有摆烂,然后最后得了总评 100🤣,我也不知道是靠我面向知识学习的习惯还是靠老师出题简单,但至少应该两者都有吧。 我大学阶段的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小学了,基本都是从知识出发,并且完全没有做题的步骤,小学至少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也就是学一个东西不求甚解、也没有检验的步骤,这其实相当危险。这在我学习大名鼎鼎的 UC Berkley CS61A 的时候爆雷了,我跟着课程做了一些练习,但在函数式编程的章节,做起来特别艰难,在这之前我以为我理解函数式编程的,结果 show the code 的发现是 talk is cheap 了😩。于是乖乖把函数式编程又认真学了学,把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了,直接让我对函数式编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那以后,我又想起我最初的刷题观——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开始注意检验自己的认知,防止自以为的情况出现。并且我把这个观念更新为——做题是必要的,可以检验所学刷新认知巩固所学,刷题则是为了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 刷题观给我带来的利与弊 我最初的刷题观——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对我影响很大。 利: 使得我趋向于从知识本身出发去思考问题 使得我重视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对于刷题没法检验所学的情况,我就不会刷题,因为我很清楚知识才是真正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我发现大学在引导你去卷而不是引导你去学习真正的知识构建更广阔的认知,于是对大学教育很失望,我完全不会陷在这个体制中把学校的引导奉为圭臬。特别是去企业实习之后,就觉得 TMD 学校这些人在教啥啊。当然后面我会关注一些教育学的话题,感觉这是系统性的难题,确实不容易解决。 弊: 我会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重知识轻检测 我会对努力刷题不懈一顾。但是对于普通人,一些话题其中的内涵,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有体会 这样说来,是不是就有点不喜欢写单元测试、不喜欢练 oj 的感觉🤔,确实不行啊确实不行啊。 对现在的启发 我能感觉到,我现在对于很多概念都会有想当然的感觉,但是完全没有检测的机制,纯看学的时候的理解有没有问题。直到某个时候发现哪里不对,一查发现:卧槽原来一直理解错了😅。...

October 1, 2022

我的 Journal 记录方案

用了将近半年 Logseq 了,记笔记的方式倒没有很大的长进,但是养成了记 Journal 的习惯,现在觉得正经人真的应该记日记好吧🤓。 Journal 究竟记录什么 记 Journal 比较大的问题是,究竟记录什么?如果刚开始记 Journal,我建议开心就好,想记啥记啥,我开始就是这么做的,主要我本来也有思维跳跃和自言自语的性格,所以很享受这种想到啥记啥的感觉。过一段时间回看这些 Journal,你会有体会究竟什么记录是有必要的,而什么又是没必要的,到时候做出调整就好了。我想每个人的体会是会不一样的 ,我目前的体会是应该记录: 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 回想完全不经记录的那些时间,比较深的感受就是,感觉好像啥也没做,即使自己有印象有些时间很忙很累。显然不是啥也没做,而是忘了,需要一些东西来唤起记忆。所以,当突然想到我今年上半年在干什么啊,跑去回看 Journal,一目了然,原来二月学了某技术并写了些有意思的东西、原来我真的刷了一些题啊,这种满足感让我坚定要记录我做了什么。 同时记录下来就有机会让自己复盘反思一些关键事情的处理,进而调整之后的决策。所以对于一些感觉重要的事情,除了记录经过,还要记录自己为什么这么做,让以后的自己能理解记 Journal 时的自己,做出完整的反思。 我的想法 近一年开始用微博进行碎碎念,很多有趣的想法一想到就发微博了,回看的时候就能进一步思考和反思这些想法,挺有意思的,一些现在看来很幼稚的想法甚至可以让自己乐呵很久。这种回看时无比快乐的感觉让我觉得记录想法是很有必要的。 我如何记录 我用 Logseq 的 Journal 来记录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同时所有的笔记都通过 Logseq 记录,这样做了什么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想法当然也可以使用 Logseq 来记录,不过显然不如 Twitter 微博这种社交媒体的感觉好,不论是记录的体验还是回看的体验。社交媒体确实比笔记工具更适合记录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它们设计出来就带有随手发的属性在,同时社交媒体可以在回看的时候评论原来的想法形成 Thread,这样可以看到想法的变化。当然如果是一些需要深入思考写成博客分享的想法,我还是会用 Logseq 开个页面来记。 所以就决定用社交媒体进行想法记录了。在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微博记录之后,一方面微博没有 Thread 的特性,另一方面监管的存在,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而 Twitter 则没有 private 发布的功能,这使得一些想法的记录要考虑别人看到而很别扭。最后发现了 Mastodon,使用上和推特差不多,但是可以设置 followers only 发布什么的,加上用户不多,发表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言论也不用担心外网不是法外之地吧🙃。总而言之,Mastodon 真的很不错。当然用 Mastodon 的前提是,这些想法我就给以后的自己看,不和别人进行交流,所以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追求互动交流,Twitter 会是更好的平台。

June 20, 2022

北方的空地

今天,看到甘肃马拉松赛的惨剧,感到不寒而栗——在马拉松比赛中,好几位经验丰富的跑者,因为恶劣天气失温最终去世。 我很早就知道失温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就跑去刷如何处理失温啥的。刷着刷着,大概是因为防止失温是穿越无人区很重要的话题,就刷到了推自行车穿越无人区的话题,又由无人区刷到《北方的空地》这篇帖子。这是一篇作者记录自己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的帖子,给我带来很大震撼: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推荐大家去看一看✅。阮一峰也有一篇博客讲到这则帖子:北方的空地 - 阮一峰网络日志。 穿越无人区,是十分冒险的行为,不仅会遇上恶劣的天气,还可能遭遇野生动物的攻击,即使没有被恶劣环境折磨,由于穿越需要较长的时间,生存所需的水和食物可能在中途就不够了,所以穿越无人区要推自行车,不是为了能骑行,而是为了尽可能多带物资。 不夸张地讲,穿越无人区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环出现了问题,就走不出来暴尸荒野了。 穿越无人区,需要有过硬的户外生存知识。比如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野生动物,人的身体能力相对于野生动物实在是差距甚大,即使是印象中笨重的熊跑起来也比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要快,如果让它们对自己产生了兴趣,那基本没可能活下来;比如依靠指南针等设备进行定位和寻路的能力,无人区没有高德地图,想要中途跑路需要知道该怎么走,这需要人自己判断;比如维修装备的能力,在无人区中,有一些装备是重要的,比如指南针、自行车,不可能坏了就不用了,需要自己修。还有很多很多别的户外生存知识,只有各种知识尽量完善了,才能有希望在环境恶劣的无人区中活下来,网上一些说走就走穿越无人区的行为无异于送死。 在无人区生存,对于身体、心理上都是考验。身体上的考验自然不用多说,恶劣的环境会让人伤痕累累,会让人疲惫不堪。在心理上,生理上的疲惫势必会导致心理上的疲惫,同时,由于需要走出无人区,对于食物每天的配比,需要精确到克,防止后期食物不足走不出去,并且食物种类有限,带的调味料量也有限,这样的伙食条件持续久了,极容易让人感觉嘴馋想多吃些,然而又不能多吃,不然后面不够吃了要饿死,这就对人是一种很大的考验。不过无人区的美景对人的心理倒是很大的慰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难以想象的,美不胜收的风景不也正是人们冒名前来的缘由之一吗,自由的景致、脱俗的风光,是人们痴迷这儿的很大原因。 同时,即使各方面要素都具备了,也需要运气成分,特别是作者穿越的大羌塘无人区很大、环境很恶劣,这种情况下,运气成分可以说占了相当一部分。可能,运气不好,穿过一个山谷正好遇到饥肠辘辘的狼群,可能遇到把人卷起来的沙尘暴,可能阴雨连绵被大河围困,即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可能逃不过那个要命的可能。所以,穿越无人区,更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一旦失败,就是死。 我觉得,大自然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想象自己行路其中,胜收美景,对于心理的震撼与治愈是不言而喻的。穿越无人区,给人带来兴奋的更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直观感受,自己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去穿越无人区,去收获沿途美景,并且赌上的是自己的命,这能够成功,确实是很值得骄傲的。我不喜欢和别人一起去看自然风光,大概是因为我很讨厌附和别人“真美真美,确实确实“,如果自己背上背包,一对一和大自然对话,这种感觉会是好的。 以后一定要找一些野外宿营的机会,这种自由的感觉,我痴迷。

June 1, 2021

有梗的线代老师——带带大家刚

搬运提要 这篇记录于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周写成,当时有放在坚果云的习惯,后面弃用坚果云,便被遗忘,最近莫名翻到,特搬运到博客上,记录我青春无知而又最好的年华。搬运日期:2023-05-29。 彼时刚入大学兴致勃勃,扒同年级同学的 GitHub profile,接触了一些同年级同学的 Blog(印象最深的是 gogo),一方面觉得搭 Blog 很酷,觉得他们高中就能搭出自己的 Blog,实在是羡慕;另一方面也被他们留下的一些文字给触动,心想:“我一定要搞一个博客”。这篇文章属于是刚起写 Blog 兴趣之作,心情属于是“想写但写起来让自己有点害羞,让别人看到也有些害羞”这样。另外,文中提到的 Heros in My Heart 里的文字,加上考试周的”百无聊赖“,也是促成我写成这篇文字的因素。 说起来,我很多对生活的探索,都是在考试周,即“除了复习考试之外干什么效率都很高”,虽然这无疑是拖延症,但是这些探索相比于狗屁的分数GPA而言,是重要百倍千倍的。我的创造力在考试周这样的环境下最容易被激发:没有咄咄逼人的 DDL、没有需要打的卡、时间自由安排。 以下是正文。 正文 我想估计也不会有人有机会看看这个,但是其实这就像嵌在 Linux 内核代码中的句子一样,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得意,或者又是一种想他人知又不想他人知的纯美小心思。 我的线代老师——杨佳刚 如果让我来回忆我的大一(事实上我还没结束大一,这让这份回忆比较准确但是很做作),我一定会觉得最秀的老师是杨佳刚,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有: Java 老师何明昕:Java 老学究,喜欢教:“代码要优雅”,因而衍生出同学们的口头禅梗“这不优雅” 大学物理老师鲁大为:资深游戏爱好者,很年轻很有活力,喜欢在群里聊 3DM 之类的话题,很合年轻人的胃口,受到大家的追捧,选他的课起码要投 60/100 分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他绝对算是奇葩一朵了,比较搞耍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 一、吹那个写《heroes in my heart》的北大校友 他说他们当年的北大 bbs 上,有一个数学系的人发表了一系列帖子,关于数学家的。我听上去老有种传奇的感觉,幻想我们这辈也能有这样的传奇人物搞出点让人兴奋的东西来。 我当时兴高采烈地去搜了这个看了看,对里面的第一段话印象深刻: 最触动我的是”去真实的记录北大数学的这群烂人“这句话,实际上,我也是因为看到这句话觉得有趣才写这篇文章的,并且我尽力用诙谐而嘲讽的笔风去写,显得更像一部史诗。(于是我室友在路过我的位置看到我写这些的时候问我:”你在干嘛“,我连忙 alt + tab,有点羞耻的说) 二、讲述他在北大的艰苦奋斗 他多次提到:当时北大会断电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要跑到路灯下面刷《吉米多维奇》,路灯很暗,而且外面很冷,常常要刷到很晚,总之是十分艰苦。 然而在我们都要开始同情他艰苦奋斗的时候,他都会重点强调:”那个时候刷题到很晚,在路灯下吃泡面,被一个同学过来把泡面抢走了”(带着浓重的怨妇口吻),然后大家就会顾不上想象他的艰苦,只觉得他的怨妇语调过于有趣,然后满堂哄笑。 三、吐槽中国数学教育 四、表示自己不归中国教育部管,可以为所欲为 他其实是南科大的访问学者,本身是巴西一个大学的教授,感觉这个人估计人生是有点传奇成分的,居然跑去巴西当教授了。 五、每次上课一瓶可乐 他的身材微胖,行动起来特别慵懒,关键还每次上课必带一瓶可乐,讲着讲着不时喝一口可乐。这简直是典型的肥宅形象,没有一点老师的样子,关键经常喝完一口可乐,就会开始说:”我不归中国教育部管“。然后整个教室就都笑得很开心。 我非常喜欢这种有个性、有棱角的老师,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一些东西,能够被感染、被影响到。 六、多次谈到陪老婆逛街过程中想出问题的解法 记得第一次他说陪老婆逛街的时候想出问题的时候,我很惊讶:这个 b 这样子竟然有老婆(开玩笑,别当真)。 带带大家刚 我们现在特别爱玩梗,纯纯的梗小鬼,常常因为单纯的玩梗让教室内充满活跃的气氛。而杨佳刚,和现在非常火的一位抽象明星神似——那就是当代 Hape 大王、抽象教主带带大师兄孙笑川。于是我们称他为带带大佳刚。 杨佳刚老师的梗图 说杨佳刚很像带带大师兄,不仅仅是由于他的体型和长相,更多的还是由于线代这门课和孙笑川名言高度的匹配性以及杨佳刚有些行为和话语表现出其带带大师兄的气质所以我们觉得他像孙笑川。 孙笑川有几个名言大家非常爱玩梗: nmsl,这个通常写作 nm$l,在线代课上常常用以此引申的你妈没了的变换 你把你闪现给我交了,在线代课上可以引申为交作业之类的语句,如”你把你作业给我交了” 你吼辣么大声干什么吗 抽象圣经,在线代课上指线代书 铁憨憨 杨佳刚的许多行为都显出他和孙笑川的高度相似性。...

June 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