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大概是奢侈品罢

《我本芬芳》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两个月前看完的,当时就在豆瓣上写了书评,现在搬运一波。不过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为什么我会突然开始看这本书了,记得当时这本书电子版还没上架我常用的微信读书,但是上架了得到,为此还开了个得到会员。不过我猜,是因为这本书的介绍吧,第一感觉是:老式的婚姻,没有恋爱,只有结伙过日子,我觉得我婚姻最坏的情况是类似的,相亲谈条件,谈拢人接触接触还行就结婚,我在探索和思考这是否是可行的,于是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大致内容 这本书大概讲的内容是:少女惠才在很年轻的年纪嫁给了吕,她很喜欢吕,但是发现吕不喜欢她,对她十分冷漠。感情上她完全难以接受,但是还是和吕磕磕绊绊过了一辈子,这期间磨合得越来越好,相互扶持,养大了子女,一起度过了六十年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旁人看来很美满的婚姻,但小说结尾,惠才问吕:你下辈子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吕坚定地说不愿意。 书结尾的一个片段: 过了一阵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 惠才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内心五味杂陈。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平板电脑,飞快地写起来…… 她终于知道,这六十年的婚姻——大家眼中的钻石婚——的确也是固若金汤的婚姻,只是她和他都没能获得幸福。 她有她的伤痛,他有他的伤痛。 悲惨孤独的人更宜相爱,他们本该相爱的。 但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的感受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且几乎没有感情经历的大学生,对婚姻和爱情的话题自然是缺不了思考,生理和心理上原因加上同龄人的影响都在促使自己去思考这些话题。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是我喜欢的人,我会怎么和喜欢的人相遇,我不知道即使遇到了我能不能追上。我觉得自己大概是不会有人喜欢,大概也不能很好地展现现在姑娘们要的那种对她们的喜欢。这些话题,在我出社会前应该完全没法推进,所以我最近会思考这些问题最坏情况:不结婚或者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我大概是耐不住钢筋水泥出租房里寂寞的气氛和自己寂寞的心情相互叠加产生的空虚感的,这或许无所谓,但是我完全无法抑制我对小孩子的喜欢,我太喜欢和小孩子交流了!所以我肯定想要小孩子。所以最坏情况应该会是和一个不喜欢的人结婚。 我的原生家庭是充满爱的,父母的关系让我觉得婚姻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有一次和父母聊起他们的初识与恋爱,我大概是觉得当时母亲也没那么喜欢父亲,不过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加上父亲也算还可以,于是他们结婚了,但是他们最终是非常相爱的。我的大学室友也说他的父母一开始是奉子成婚,浪子性格的父亲本来很嫌弃母亲,几度说要离婚,但是到了现在,父亲反倒十分依赖母亲。所以我觉得,爱情大概不是婚姻的必备要素。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惠才的结婚选择有什么问题,在开始的时候,我对吕的冷漠态度感到厌恶,在最后对吕的转变感到欣慰,我其实认为,这作为丈夫来说已经够了,尽管不是那种相爱,但是这样相互扶持的婚姻,已然是成功的了。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吕是一个没那么执着的人,他一定会被惠才的行为感动,于是他最后的回答会是愿意,于是我们会觉得这样的婚姻也没有什么,老一辈人的婚姻也不似我们现在想的那么恐怖的感觉。 所以,我大概觉得我的最坏情况可能并不一定带来一个坏的结局,我可能会和她相爱吧,我也可能不会和她相爱吧,但是如果她一直陪着我,那也挺好的。 我当然觉得惠才是可怜的,我至少不会像吕这样不近人情,所以娶一个我不喜欢但喜欢我的姑娘我也不会太冷漠,但是产生负罪感我大概完全无法承受。 总而言之,我期待爱情,但是基于我贫瘠的生活经历,我会觉得爱情是奢侈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们大可以用一生去等待那可能永远不会来的爱情,当然也可以在心中删去所有对爱情的美好修饰词,相信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总之,不论怎样,不管我最终是否相信爱情,不管她最终是不是我喜欢的人,我希望我能够为她负责任,即使我很流氓地因为寂寞而结婚或者为了结婚而结婚。

July 7, 2022

Atomic Habits: 不止于习惯

对于方法论的书,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但有次听播客,播主推荐了 James Clear 的 Atomic Habits,好奇去看了下,使得我对于方法论的态度由完全抗拒变成:“太迷信方法论是不可取的,但完全不接受方法论也是不可取的”。这本书是在三个月前看完的,看完之后,一段时间都对方法论的书籍很有热情,跑去看了比如 GTD,比如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这样的经典书籍,确实觉得经过时间考验的方法论是值得一看的。 关于习惯,我之前翻过《习惯的力量》,但完全看不下去,讲了很多习惯怎么怎么厉害的话,有种老师在讲台上啰啰嗦嗦的感觉,但 Atomic Habits 完全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我觉得主要是因为 Atomic Habits 的一些观点足够新颖和深刻。 习惯起作用的基本原理 Atomic Habits 一开始介绍了习惯起作用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对我启发很大。 我一直以来都对习惯有很大疑问:习惯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转变,感觉无足轻重,那何必在意呢? Atomic Habits 说要用复利思维去思考习惯,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因为习惯会在生活中不断重复。一个好习惯可以产生正复利,而坏习惯则会产生逆复利。同时因为习惯是一个复利进程,任何复利进程最有力的结果都会来得比较晚,这确实符合生活体会。 利用复利复位去思考习惯,可以让自己更加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进。 之后 Atomic Habits 提到:习惯和身份相互塑造。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真是十分深刻,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们会跟别人介绍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介绍,往往加上一些事实会更加生动,比如我会介绍说我喜欢足球,每周都至少踢两次。原来我一直认为,踢足球和每周踢是因果关系,即每周踢是因为我喜欢足球,但实际上,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不仅每周踢是因为我喜欢,还因为我每周踢所以我可以让别人认为我真的喜欢,更关键在于,同时可以让我自己认为我真的喜欢。 上面的例子概括来说,就是——“行为能够加强自我认可”。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认为我一直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其实是基于从小的一件件事情得出的:小学初高中和同学跑去上网、上课不听课喜欢自学、大学不接受学校体系下的定义。 习惯是我们每天不断重复的行为,所以习惯在自我认可加强上会有更强的效果,如果我要说我喜欢读书,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显然比我偶尔看书更能让我确信我喜欢看书。甚至可以说,习惯本身就是我们的身份。 这个观点带来的启发就是,想培养习惯的时候,先思考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努力用习惯去印证自己是这样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比单纯培养习惯有更强的动力来源。这个观点给我带来的更大帮助在于,遇到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选择尽力克服而不是摆烂,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经历会让我能相信我是一个能够顶着压力克服困难的人,进而在后续的生活中更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养成习惯的方法和误解 Atomic Habits 还介绍了培养习惯的方法。这一部分主要是给我解开了一些误解,至于方法本身,印象倒是不深。 首先是:不要将习惯理解成 repeated task,理解成 trigger 会比较好。 目前有大量的 habit tracker app,这些 app 大同小异,都是添加一些习惯,然后每天可以记录自己有没有做这些习惯,通过连续打卡获得成就感。这些 app 误导我们去认为习惯就是这种需要连续坚持做的事情,没有坚持做就是没有培养习惯。 然而,每天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习惯,习惯其实不需要这样强迫自己坚持做,习惯往往是一些 trigger,会被我们遇到的事情触发。比如,坐地铁时主要干啥、睡前干啥、早上醒来干啥,这些事情都是习惯,留心会发现我们做这些事是有倾向性的。把习惯理解成这样一个个被触发的事情,去设计和优化触发流程,才是培养习惯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我使用滴答清单实践我的 GTD 流程,养成用 GTD 管理事务的习惯,最关键的 trigger 就是我每次打开手机看到有待办,就会优先处理待办;比如养成 RSS 阅读的习惯,最关键的 trigger 就是 inoreader 插件提示未读,每次打开浏览器都会去清理这个未读。 然后是:不要高估原动力,环境往往更重要。 我原来觉得,只要动力足够,环境完全不是考虑因素之一,但是实际上人受环境影响很大。比如我寒假决定要为了健康改喝零度可乐,但是寒假在家期间,由于门口的便利店只有普通可乐,我嫌麻烦就继续喝普通可乐了,试想如果门口便利店有零度可乐,我应该就会改喝零度可乐了。这里环境的概念是宽泛的,比如电脑也可以是一个环境,如果我们用同一台电脑打游戏和工作,工作的时候就很容易控制不住打游戏,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在书房办公,在卧室打游戏,严格遵守,就能防止因为环境影响带来的不自律。事实上,不要在寝室学习、跟狐朋狗友学坏了这样的说法都是在讲这个逻辑,旅行能够出乎意料地给人带来启发也是因为环境的转换。...

May 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