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理解

context 各位好哇!又是许久未写 Blog,4 月初,项目经理下决心要跑路了,留下一大堆债给我处理,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上的变动也搞得生活和心态难以保持规律。还是要保持学习保持成长,我不希望自己和这位项目经理一样,工作十年仍然水平很低,这实在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份负担。 牢骚不发了,说回写 Blog。其实这一个月就算忙,还是有一些想写的话题,由于太忙太累就没有直接开始写,加到 todo list 里,这两天从 todo list 取出来后却全无写作的热情了,自然没法开笔。感觉我写 Blog 就是要 follow my heart,趁着热情洋洋洒洒写一写,最需要的是一段绝对悠闲自由的时间。 今天聊的话题,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名人谈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Heart 这句话,来自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的经典演讲(YouTube link)。 在这个演讲里,Jobs 讲了自己从里德学院退学的故事:为了拿到学位,有太多他不感兴趣的课需要修了,他觉得这不值得所以选择退学。退学之后,学校允许他去旁听课程,他就去旁听了他感兴趣的字体设计课。旁听这门课有什么用呢?他不知道,他只是感兴趣而已。直到后面设计 Macintosh 电脑,他发现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字体设计课上的知识,于是,设计上有美感的 Macintosh 便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很多直觉上想做的事情,在当时,我们不会知道此中意义何在,但是你如果选择顺应自己的内心,follow your heart,时过境迁,你会在某一天惊讶地发现:这些事情在你后续的人生中生根发芽了,而这是只有你在后续的人生才知道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多,你便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讲个题外话,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部分就是依靠一批人的直觉去联系一些在大多数人看来毫不关联的领域,比如 Steve Jobs 将字体的知识和 Macintosh 的设计联系,才制造出伟大的设计。我相信世界上会有一些别的创新,也是某些人基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所创造的,这超越理性,也超越当今看起来似乎要无所不能的 AI,是人类的伟大所在。 实际上,除了 Steve Jobs,我看到还有很多名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武志红说自己高考前一个月只能考班级 19 名,但是因为偶然的启发,他突然觉得自己在考试的知识点上已经准备足够了,需要好好学习如何应考的知识,他有了这样的灵感,并且按这个自己的想法去准备,结果高考前最后的模拟考和高考,他都考了全班第一。 我对 Follow Your Heart 的经验 上面的名人都说得很好,可是我不是一个哪位名人讲了什么经验道理我便奉为圭臬的人,即使是我非常崇拜的人。我其实首先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深感 follow your heart 的重要性,然后对这些人说的话感同身受,并且更加坚定要相信顺应自己的内心。...

May 1, 2023

凉宫春日——追寻不平凡的热情

context: 工作大概半年后,开始在生活里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东西上面,番剧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是我大学期间拾起的爱好。现在看以前的一些番,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凉宫春日的忧郁》便是最近重新看感觉十分感动的一部番,“感动”这种情绪是第一次看的时候所没有的。 很酷的凉宫春日 三年前,大二,我终于得以和高中同学在当年的暑假一起相约厦门旅行,此前的几次计划,都因为不可抗力流产了,因此十分珍视这次旅行。那是我第一次和朋友出去旅游,所以印象极深。于是,在厦门的早餐店,大家一起玩着手机等着沙茶面,我点开久闻大名的《凉宫春日的忧郁》。special time special place,自然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感觉:凉宫春日好有个性,好酷啊! “我对普通的人类没有兴趣,如果你们当中有谁是外星人、未来人、异世界人、超能力者,请到我这里来” ——凉宫春日 这句经典的自我介绍一出来,当时还残存中二之魂的我当场兴奋得不要不要的。当时还是比较追求个性的时期,这种充满个性的话自然能够深深吸引我。 当时只管着崇拜又酷又好看的凉宫春日了,直到看完这部番都没有想过为何凉宫春日会执着于外星人、未来人、异世界人,甚至看的过程中连《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的“忧郁”都没有丝毫感受到。直到如今工作后一看,很自然就意识到这两个问题,并且看着看着就得到了解答: 凉宫春日为何忧郁? 凉宫春日为何执着于外星人、未来人、异世界人? 凉宫春日为何忧郁?为何执着于外星人、未来人、异世界人? 在一集中,凉宫春日给男主说到自己小时候看棒球赛的感受(bilibli对应时间戳链接):她原本以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是特别的,每天和朋友的互动、开的玩笑都是特别的,直到看到棒球场那么多人,并且意识到棒球场的人也只是日本人口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也就是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实际上随时都会发生在日本的各个角落,自己没有任何特别可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只不过是一些非常平凡普通的事情。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凉宫春日陷入了忧郁。 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普通、意识到自己周遭的普通,不甘普通的凉宫春日知道自己一定要主动去寻找,这样本来发生概率极小的不普通的事情才可能有哪怕一丝发生的可能,这也是为何她对普通人类没有兴趣,执着于外星人、未来人、超能力者的原因——这是她在主动追寻不普通的时期。 我为何被凉宫春日感动? 这一次看到最后两集的时候,正好吃完晚饭在公司的草坪休息,休息一会儿还要回去加班。看着看着,很感动以至于哭了出来,没顾上边上的人。或许是因为刚工作对日复一日平凡度过的感觉尤为强烈并且对此还残留抵触情绪,所以想必是带着感慨和不甘的泪水——感慨生活貌似只能归于一日日无比平淡的日常、不甘于自己目前什么都改变不了。 以上是这部番的内容引发的共鸣最终引起的情绪,除此之外,还被凉宫春日这个角色深深感动。 和凉宫春日不一样,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不会因为自己普通平凡而感到失望。可是,我却分明感受到生活的平凡,感受到日子的匆匆流逝,仿佛能感到凉宫春日大声在我耳边呵斥:“不努力主动去寻找的话,你的青春会就这样匆匆流逝掉的!”。然而就像男主说的:每一天说普通也挺普通的,想不到有什么特别想干的事情,只是任凭时间流逝,安慰自己还有大把日子,让自己安于现状。 这正是凉宫春日感动我的地方: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意识到了自己普通的现状,意识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却仍旧无动于衷,或许是行动力不足或许是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唯有凉宫春日,即使可能明知世界上不会有外星人、异世界人,她仍旧努力去寻找,即使徒劳无功、即使四处碰壁、即使感到绝望,这份热情仍然不褪去,这是最让我感动的。 是的,只是守株待兔的话,是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的。要更加主动地去过自己的生活,虽然即使这样也不一定真的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但是抓住自己心里升起的每一分热情,尽力去满足自己,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就会发现生活非常不同。 守护我的凉宫春日 在番的结尾,凉宫春日得偿所愿来到了有趣的世界,却上演了 sleeping beauty 的剧情——因为男主的一个吻、因为喜欢男主,最后还是选择离开有趣的世界,回到了平凡普通的现实。 这让我想到:我的青春或许充满探索、充满对于生活平淡的不满,然而当我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这一切都会潜藏起来,我不需要这些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到生活的意义,只需要她在我身边便已足够,我会因为她的存在能够安然忍受平凡的生活。我在想,这会不会是一部分我无法理解的让自己背负家庭的中年人的心路历程。 除此以外,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于生活的态度,其实是相当绝望的,任何一丝热情,都是基于绝望的基础之上生发,这种感觉不好描述。但总之,因为我本心是绝望的,凉宫春日这种天生就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就特别能感染我。热情是会被生活给消磨掉的,我希望如果我遇到了我的凉宫春日,我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帮她屏蔽生活的苟且、普通与无趣,去守护这份热情。 或许,我只是在祈祷,希望有这么一个人来救赎我,祈祷我能够得到一个机会,去守护我的凉宫春日。

March 10, 2023

对抗虚无

一些碎碎念 许久没有写 Blog 了啊,工作忙起来之后,确实很容易就没有动力写 Blog🤔。今天趁着莫名涌起的热情,换了个 Blog 主题——之前的主题加评论区太不方便了,所以这次换了个主题把 disqus 评论区加上了,万一真的能产生一些交流呢?不过评论区的主要目的,还是自己可以去给之前写的东西做一些回顾什么的。 说起来,最开始我之所以想要加评论区,是因为之前写的 atomic habits 感想给一位推油看到了,由此产生了一些超出柴米油盐的交流,这完全是我预期之外的。不过怎么说,我还是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别人产生更多的深入交流的。然而毕竟期待容易带来失望,我还是选择继续压抑这份期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无论如何还是要多写 Blog! 这篇 Blog 的主题——对抗虚无 回归正题,这篇 Blog 想聊的主题是:对抗虚无。想聊这个主题,是因为最近看的漂流少年这部番。 这部番讲述一群少年,突然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各种物理规律不同的小世界组成,小世界彼此相连,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他们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并且拥有无限的生命。无限的生命、无限的世界,意味着无穷的活法,在这种无尽的漫长中,很容易便感到虚无:怎么活都可以,但是怎么活都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让我想起工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受到的虚无感。 工作后为何感到虚无 还在大学的时候,虽然会有难熬的时候、会有怀疑学习和成绩的意义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要感慨什么“人生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工作以后,就会觉得仿佛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努力赚钱买房买车成为人上人?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就算成功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其实还是没有本质的改变啊,照样没有任何意义啊! 所以我刚工作那段时间,随着虚无感的产生,突然就理解了之前完全没法理解的一批人:重心倾倒在工作上毫无自己生活的工作狂、努力赚钱只是为了买奢侈品的人。很简单:我们没法凝视自己的内心,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么我就逃避,选择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到外物上,寄托在工作的成功上、寄托在奢侈品带来的优越感上。这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总比凝视内心,发现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感到深深虚无要好吧,这其实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唯独在工作后会深深感到虚无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工作后,时间尺度被拉长了,人生仿佛无比漫长。 在学校的时候,遇到难熬的时候,你至少知道:熬过去就好了,寒暑假快来了/快毕业了,总还是有个很确定的“逃出生天”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切是有尽头的。然而工作以后,根本不会有这样确定的能够“逃出生天”的日子,你只觉得自己可能要工作几十年,至少也得几年吧,就有种漫无尽头的感觉,虚无感随之侵袭而来。 有次吃饭闲聊,工作上 30 多岁未婚的导师跟我说她觉得工作好无聊啊,如果有家庭的话,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家庭上,不至于如此无聊。我很吃惊,她居然在 30 多岁才感受到工作的无趣与漫长,我给她讲我刚工作时深感漫长的感受,她也很吃惊。确实,家庭也是对抗虚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是我在学校的时候所不能理解的:虽然我们在工作中经历着漫长,但是把自己的意义寄托在老婆和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为他们带来的东西,那也是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于是我又大概能理解各种手机电脑壁纸都是自己孩子的人了。 第二,工作后,每天轻易就消逝了,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人会很快忘记已完成的事情。工作以后,节奏很快,事情很多、很杂,时常有自己忙了好几天,回头一想好像啥也没干的情况。每天下班后也是奶头乐相伴,生活里做了什么也完全不会有印象。那么情况就很恐怖:当你突然开始想前两个月干了什么,你就会惊讶的发现明明自己以为自己很忙,但是其实好像啥也没干,时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流走了(直到我真正切实感受到,我才发现我之前一直没有体会到这个很常见的比喻的精妙)。 时间的快速消逝,传递给你一种无力感:自己好像什么也把握不住,只能任凭时间流逝。这便又产生了虚无感。 我如何对抗这种虚无 虽然现在面对“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的提问,我还是答不上来,但是虚无的感觉确实逐渐减弱了。一方面是因为逐渐适应了工作,工作不适感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减少了;另一方面则是针对虚无感产生的两种主要原因,我有意无意进行了对抗,比如了解哲学上的虚无主义、比如将一些自己觉得能够消减虚无感的行为付诸行动。 抵御工作的漫长感 对于感觉工作漫长的情况,我通过规划、畅想自己的未来,来进行消解:赚到钱后做一些生意实现财富自由、能力提升后去找一份 remote work 环游世界。 虽然我的人生经历和一些外部经验告诉我: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五年以后你在做什么大概率和你的规划大相径庭。事实上,过年期间我爸爸也用他的人生阅历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我肯定不允许自己或者别人给我浇冷水——我当时回答:“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我完全认可,在我的世界观里甚至被视作真理。但是,我们应该想到,这些规划不是画路线图,而是埋种子,你以后走的路线不一定在画好的路线图上,但是没有这些埋下的种子,你必然不会走到那些路上”。 简单来说,这条举措就是允许自己去给自己制造些“盼头”,尽管不一定真的能实现,但有这些“盼头”就不会有“艹,老子还要工作几十年啊”的感觉。但是我必须要补充:不要害怕规划畅想的未来没有成为现实,总有些种子在你意想不到的一天会生根发芽。所以,我还是积极地去畅想自己期待的各种未来,付诸行动让这些未来更加接近现实,这些畅想和行动,是在埋一颗颗种子,指不定哪颗就生根发芽了呢! 消解时间的匆匆流逝 对于时间匆匆流逝的情况,我通过拥抱自己的热情来消解。 其实,感到每天匆匆流逝,主要是工作的事情太琐碎,生活的事情也太琐碎。这些琐碎的事情是不会产生回忆的,你不会记得某天晚上漫无目的刷到的某个短视频,于是琐碎的事情并在一起让你觉得好像啥也没做。我回想起生活中那些记忆深刻的片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我顺着我的热情去做的事情。 比如最近的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当时春节假期结束,第二天早上要坐早上 9 点的高铁回深圳,带着假期短暂怅然若失的感觉,陷入失眠,看了一部电影。到凌晨五点,突然想起很久之前就想过要清晨去登家里的山看日出,然后随即行动起来。一路上夜深人静,思维也随之变得活跃,想清楚了之前纠结很久的一些问题:关于家乡的、关于旧友的、关于自己的。最后,因为当天云很多,没有看到日出,但是也无需纠结于原本的目标了,得到的收获远比想象中的多得多,所以下山的时候仍旧感到心情畅爽,还借着无人大吼了一声。 除此以外,很早就喜欢做的一些事也开始更加重视起来:踢球、追番、相约和朋友出游,这些事也给每一个平淡的日常带来不少回忆和感动。 我发现,随着越来越了解自己,你会更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热情。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你会纠结一些有想法的事情究竟要不要去做,对自己有基本了解后,你就会觉得:“你小子肯定会喜欢的”,随即很快辅助行动,结果真的如自己所预料有满满的收获和喜悦,甚至有超出想象的收获。这是个正反馈的过程,越勇敢行动起来追寻自己的热情,越收获一些好的反馈,就越有勇气 follow your heart。 总结来说,就是把生活投入到自己的热情上,不要沉溺于那些琐屑的碎片中。 结尾 在漂流少年的结尾,主角还是决定离开有无限生命、无限选择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中。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若如主角一样,经历过无尽漫长的人生,回到现实,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主角最后说:“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很长”,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用心过好自己的人生,不论它是何种面貌。

February 23, 2023

灵能III——细碎的青春感

《灵能百分百》 两三年前,把《灵能百分百》第一季第二季看完了,当时还在追《我的英雄学院》,印象里这部番基本和《我的英雄学院》差不多——典型的热血少年番。 不过这部番是我比较享受的爽番:没有那种主角一开始打不过后面练级或者开挂打过的离谱便秘展开。我越来越欣赏不了那种热血,总会让我映射到现实:我 tm 没法像你们一样必死的局能反杀,哥们儿没有主角光环,放在现实生活中,我像你们一样嗯莽,够死几回了😜。所以,你们一开始就无敌就完事了,这样我能看得心安理得。 对于这类番,基本上就是看个爽,看不出啥内涵。然而,在《灵能III》,却看出了一些感动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种细碎的青春感,不知道是自己阅历增加导致的还是作品的内容确实更加丰富,也不去细究。 《灵能III》 这一季,有这么几个故事: 填志愿 鬼屋 忘乎所以 神树 通信中 接纳自我与表白被拒 每一个故事都很不错。我对填志愿、鬼屋、通信中、接纳自我与表白被拒的感觉比较深。 填志愿篇(ep1)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主角龙套要填志愿了,但是他完全不知道填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 这里就很真实,我感觉我很久以来,乃至到现在,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日本在初中的时候,就要想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了,和我们的教育倒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相应的志愿应该是高考志愿吧。我感觉:我们的志愿其实是完全没有引导的,而且是过分强调经济意义上的功利而不强调个人意志的。不过这也和两国的就业情况有关系,我国确实存在选了一些专业容易亏到眼红别的专业的情况。 不过关于填志愿,我只想说:欠的债迟早要还的。没有充分探索的情况下,我们的迷茫其实会持续很久——可能整个大学生涯都在持续,可能出了社会要持续几年。我感觉,甚至到了三四十岁迷茫也不是啥稀奇事——没有想清楚的志愿,终究要还债的。 当然,我觉得大部分人其实都很难想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然后很坚定地去追求,即使他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正如《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样很早就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终究是 lucky boy,是少数的,我们也不需要苛求自己,把人生当作一段旅途,慢慢探索就好了,反正又买不起房(bushi)。 这里灵幻说的话就挺符合正常人的情况的,人生的路径往往是充满巧合与缘分的: 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我觉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不要去想会不会后悔确实是适合我的路,因为我现在就完全不会究竟以前发生的一些遗憾与后悔的事情,只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鬼屋篇(ep2)、通信中篇(ep7~8) 这两篇打动我的点是类似的:有一件自己想做、但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最后做了,然后收获了美好的回忆。 鬼屋篇,班里准备文化祭,准备搭建一个鬼屋,主角和同班的一些比较懒散的同学一块儿负责做鬼的衣服。一开始,大家都觉得糊弄糊弄就完事了,何必浪费这个时间呢?主要是:用心做了也不一定收获好评,还不如糊弄糊弄了事,也不会有人怪你。主角一开始也抱有这样的心态,但是因为一些经历,他下决心要好好做,就行动起来了,那些摆子同学被他的行动搞得有点愧疚,所以也加入进来一起做。最后,果不其然——他们做的衣服并没有收获好评,和糊弄了事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和我们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大多剧情都类似。不,比现实还稍好一些,现实有人会嘲讽你:“费那个劲干什么呢?”。 没有差别吗?确实别多大差别,但有一点差别:大家都觉得自己用心去做这件事了,尽管最后结果没有差别,但是在大家的内心里是有差别的。对,就这么一点小差别。但我发现,这一点的差别,会使你在多年后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一些糊弄了之的事情,经年累月,要么忘记要么只有模糊的印象,而用心去做的事情,却常常让你回忆起彼时的心情,让你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骄傲,给现在的自己带来力量。 通信中篇,心灵感应社的几位成员为名存实亡的社团组织了一次社团活动——去登山,在山顶向外星人发出心灵感应,召唤他们来地球见面。这样的活动,向来是不讨喜的——首先,会有人迟到,继而搞得一些守时又性子急的人心情不好,打退堂鼓;然后,在登山过程中,有不耐烦的人会觉得山顶怎么迟迟不到啊,然后就不想爬了。总之,状况会有很多,甚至会有人在半路上情商极低地质疑组织者:“为啥搞这样的活动啊,找个奶茶店吹空调打牌不香吗?”在番里,正遇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但是大家终究还是因为最开始都想做这件事,在互相鼓励下一起登到了山顶。到了山顶之后,即使最开始没有成功召唤到外星人,一位打了几次退堂鼓的社团成员仍旧觉得:即使是这样也足够了,大家都努力过了,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 是的,这样特别的活动,会成为彼此的记忆,尽管会有人在当时意识不到这一点,在路上牢骚不停招人烦。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不要管他们,到最后的终点之后,你会发现从他嘴里说出的“还不错”这样的傲娇字眼让你对这次的活动更加印象深刻,哈哈。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起疫情期间的一件事。 疫情期间,我还在读大学,疫情原因没有返校,然后就经常会和高中同学出来聚会。这些聚会里,大家大都在打牌或者互相打听感情状况,搞过非常多次,但都没啥印象了。唯独有一次印象深刻:有天晚上吃完饭,大家说去外面玩,本来打算像往常一样去奶茶店打桌游,但这次有个大聪明突发奇想说:去登山吧!大家一开始挺嫌弃的,但反正也不知道干啥,所以还是去了,那天山路上没开灯,黑灯瞎火就这么上山去了xD,大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觉,别说,一路唱着歌开着玩笑上山真是相当开心。 这告诉我的道理大概就是: 对于一件事,如果想要用心做好,就用心去做吧,不要因为即使用心做了不能收获世俗上的成功就不用心去做 要抓住心血来潮、突发奇想的时候,想做就去做 想好好做的事情用心做、想做的事情大胆去做,会给自己带来非常不一样的回忆,而我是非常喜欢非常珍惜这些回忆并且能够从这些回忆中汲取力量的人,所以我应该多去创造这样的回忆。 接纳自我与表白被拒(ep9~ep12)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龙套之所以喜欢楠,是因为即使楠见识了自己强大的力量,还是能够接纳自己。但龙套其实一直都不能接纳自己拥有强大的力量,一直压抑这股强大的力量,担心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把自己当成异类。还有最后,接纳自己然后表白被拒了,不过疑似成了女主的男闺蜜,哈哈。 好像我高中喜欢女生的开端也差不多是如此,我称之为感觉像是感受到了圣母的包容。当时算是班上的刺头,被班主任各种针对很难受,然后倾诉得到了她的安慰,就感觉有了某种心灵寄托的感觉,现在想想也挺美好的xD。 感觉最后一段关于接纳自我的对话,太细腻了,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害怕展现自己一些感觉很不好的品质给自己的朋友,但是却忘了:其实真正的朋友接受的是全部的你,不管是好的你还是坏的你,交朋友不是立人设。就像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虽然有的时候爱显摆卖弄、喜欢抖露别人的小秘密,但是他也是家乡少有的重感情喜欢召集大家吃饭联络感情的人,真正相处久了,就会比较了解朋友的优缺点,也能够互相包容缺点了。 结尾 《灵能III》不像一部热血少年番,它更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多描绘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而不靠打斗场景的热血来作为卖点,我喜欢这样的番。 想起不知道哪里看到的观点:文艺作品其实是某些问题的答案,不过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不给你列论题论据搞得有理有据不可辩驳,作者就给你讲个故事,传达某种情感,告诉你他大概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这种回答方式的巧妙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能从中感受出不同的东西,也能得到属于每个人自己满意的解答,这使得好的作品可以跨越阶层,可以穿越时代。

December 25, 2022

突然有了盼头

Paul Gramham 写过一篇文章,说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搜集受关怀者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以此来给我们的人生作参考,最终得出的建议是:don’t be a cog,不要变成一个齿轮。 Paul Gramham 把这个建议整理成五个具体的建议: Don‘t ignore your dream Don’t work too much Say what your think Cultivate friendships Be happy 想起这五句话,主要是因为第一句和第三句:dont’t ignore your dream and say what your think,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打脸、即使多年以后觉得自己太年轻,那也是美好的青春回忆,能让自己感慨感慨青春的勇气也挺不错的。 进入职场,不适应加上迷茫,最近一个月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强烈感受到日子没盼头的感觉,只能不停安慰自己专注于自我的提升以及维持心态平和,但是由于心情有限,总还是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只想摆烂。难以维持心态平和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对于成功的渴望,在这个体系内,会很想升职加薪,会很羡慕工资高升职快的人,本质的出发点还是可恶的攀比心理,觉得和自己一批进来的其它人升职了或者获得了什么什么荣誉自己没得到会很难受。确实做的事情本身也不无聊也能学到东西,但是一和绩效和升职加薪联系上,整个人的心态就完全不对了,唉,这就是欲望的漩涡啊。 最近想清楚了: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在意升职加薪,这种成功挺看运气的,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但是也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这是以后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可以看到:很多级别并不低的同事,他们实在太忙了,挣这份钱就得吃这份苦。我可能会羡慕他们几倍于我的工资,但对他们的状态,我丝毫不羡慕,本质上还是给他们的领导当牛做马,因为有房贷车贷有老婆孩子要养还得担惊受怕自己被裁。在体系内升职加薪,是没有前途的,干的越久越不想放弃之前的积累,慢慢就离不开这里了,然后到三四十岁还得 996,呵呵。 想起在大学里之所以义无反顾工作而没考虑继续读书的理由:觉得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太少了,希望早进入社会多了解了解社会。说真的,在大厂里呆着,也没法太怎么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即使级别很高,有一天被裁了,到社会上去照样不知道能干什么。加上大厂的内卷和绩效为王的机制,很容易埋头苦干、瞎干,越呆选择越窄了。我丝毫不怀疑,我主管这种管理岗位出去找工作肯定没有太多机会,即使有机会也很难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早就被这里塑造了。 基于上面的理由,我由渴望在工作中获得升职加薪变成渴望通过工作攒钱和攒能力,虽说要活在当下,但是有些时候还是要为了梦想做一些妥协,没有钱的情况下冲动去辞职去瞎尝试就是白给加找骂。 我没啥大志,不打算买房买车,攒钱是为了积累未来试错的资本,希望积累够一定资本后能够用这些资本去做做生意,哪怕一年就只能挣个几千几万块,那也是实打实的被动收入,在我心里会觉得这比大厂干个十几年达到百万年薪要牛逼,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意味着自己真的能在社会上立足了,没有领导莫名其妙传递的寒气没有职场离谱的内卷,不看老板脸色,全凭自身的本事。 当然,做生意赚钱必然是理想情况,我必然会有交一大笔学费的时期要度过,甚至有可能因为水平实在不够全部积蓄都交学费了。所以,在工作和成功获取被动收入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应该在拥有一份 wlb 工作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去尝试去了解如何用钱生钱。目前的理想情况是,找一份 wlb 的 remote work,呆在家乡或者某个能够接触到生意人的地方,找他们聊一聊学一学如何做生意啥的,然后自己开始利用获取到的信息去尝试去试错。同时,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 remote work,不会太心疼丢了大厂高工资的工作,爸妈发现你能赚到钱,也能减轻点他们的担心和不理解。 攒能力就是为了积累找 remote work 的资本,实在不行也能在钱挥霍完被爸妈赶出家门的时候靠这门手艺保个底(bushi),或者接点外包的活赚点钱苟着这样也不用回去上班了。 在实现最终的通过钱来生钱目标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阶段性目标要逐步达成: 技术能力足够,能够靠自己的能力相对轻松地找到工作。这个目标要实现有几个关键点: 保持技术学习 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多反思多总结 多参与开源项目 学好英语(感觉国外的 remote 机会比国内多,而且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确实有必要提升) 能够揽到软件外包的活,靠自己开发赚到钱。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我可以不用给别人打工就靠自己的手艺赚到钱,这其实和打工赚到的钱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技术能力、经验和多尝试 通过投资生意赚到钱。这一步能够表明我对社会的运作有一定的理解了,知道如何能在社会上赚到钱了 通过投资赚到被动收入。这一步是究极目标,躺着就把钱挣了 大概就是这样,向着这个目标攒钱攒能力吧!写起来是挺爽的,但是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预料到会发生很多波折,但是我确实感觉升职加薪绝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那玩意是人力资源专家们诱惑人的糖啊,让你一年到头苦不堪言,最后升个职加个薪就让你觉得这些苦都是值得的,哈哈。真正的能力,一定是在社会中历练出来的,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并且如果能找到工作,也坏不到哪去,到时候再认命吧,年轻还是要折腾折腾。 其实更主要是,这样会让自己的工作更有盼头,不然盼头可能是 35 岁被裁或者 45 岁退休吧,哈哈,影响心情也影响自由,要那么高的工资有何用?

December 12, 2022

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开始呢!

《男高》、《女高》、《日常》 我对三部经典的日常番——《男高》、《女高》、《日常》,印象都特别深。此时此刻,二刷完《男高》产生的许多感受,应该和另外两部番也分不开。 《女高》 《女高》是我的入宅番,2019 年的 7 月番,陪伴我度过了我的大二学期。那是压力很大的一个学期:刚开始学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课,尽管学不懂但还是要面对一个又一个 DDL,可能是因为压力大的原因,经常失眠。某个深夜,我不知怎么就点开 b 站番剧一栏,从此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还记得当时热情了很长一段时间:会因为又搞懂弹幕发的某个梗(老虚、泡泡茶壶)而感到高兴,会因为自己在 b 站的追番列表里的“看过”数增加觉得有成就感。 那种感觉,应该是身为小镇做题家的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热爱的魅力,这些感觉让我从小镇做题家对努力的偏执追求中脱离出来,真正开始学会去生活、去热爱投入喜欢的东西而不去管所谓的“有用”。 《男高》 《男高》则是某天开始在学着数据结构的内容、做着 OJ 的题目,然后觉得累了,想起看到过的弹幕”今日的风儿甚是喧嚣“,就去搜了一下,之后带着“就看一集”的想法,一个晚上把12集看完了,在自习室里。哈哈哈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罪恶感吧,所以印象极深。 《男高》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实。除去和我们文化不太符的胖次文化不太能体会之外,别的内容都让我回忆起我自己。 一本正经就开始角色扮演很真实。虽然到了高中已经不太会和同学一起角色扮演了,但是主要还是由于怕尴尬而不是没有热情😏。记得晚自习回到家,会拿自己的魔尺玩具扭出个造型然后想象这是个 LOL 英雄,给它设计技能、想象它在比赛里大杀四方,记得当时想了个叫“鸟枪换炮”的技能,就是可以变换武器,后面还真出了个和我想法一样的金克斯,哈哈。 一本正经就开始瞎说、捉弄人也很真实。当时有同学很会装:看起来巨急从教室外面跑过来跟你说班主任找你,艹,还以为有什么大事,结果跑过去发现被耍了,笑死。还有同学会走到你的左边摸你的右肩,你就会往右边看。我觉得这种捉弄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增进友情的方式,平时客客气气的都不知道跟你算不算兄弟。 最真实的其实还是平时互相捉弄互相调侃的朋友,在关键时刻其实相当靠谱,能够照顾到你的感情。高中时期有人说我:“你这样说假话骗人(他的意思应该就是捉弄人),人家都不知道要不要信你”,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大概回复了一句:“懂我的人自然知道我何时是正经的何时是假正经”。现在看来是真的这样,玩得好的人真是会懂你啥时候在开玩笑啥时候在正经,说实话,有的人甚至能从你的玩笑中感受到你笑带着泪的感情。当然,虽然因为涉世未深,暂时还没有遇到太大的人生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在面对人生浮沉的时候是可以互相信任、相互无私帮助的。 《日常》,日常 《男高》、《女高》我都特别喜欢,以前我不太明白这种琐碎的日常片段形成的番相比于一部完整剧情的番为何会更加吸引我。在我看了《日常》之后,里面的“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每个日常,实际上可能是接连不断的奇迹”这经典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了日常番的魅力。日常片段其实更加像我们的生活:一日日都是琐碎的日常,每一天都稀松平常,然而总有些感动穿插在这些日常中等你一个个拾起,最终积累完整的感动。正如《男高》里的剧情,前 11 集半都是高中的日常,最后来到有仪式感的毕业典礼,我们才发现,我们在一个个日常中积累了那么多成长、感动、友谊和回忆,不论是高中、大学还是工作,其实都是这样的,这才是生活,没有突然被车撞死转生拯救世界的展开,只有一个个要度过、要熬过的日常。 如今,已经毕业的我已经工作了三四个月了,更加体会到什么叫琐碎的日常,相比于学校里的日子,这种日常仿佛更加漫无边际,前阵子还在感受着开始打工的不适感,一转眼就已经逐渐适应投入到一个个日常的工作中去了。 “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呢!”

November 9, 2022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有何不同?

当做到一些奇异的梦的时候,我们当然会好奇: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梦?这样的梦代表了什么? 我和我的家人如何释梦? 小时候,我外公去世后,外婆说自己常常会做一些噩梦,她说这大概是外公在下面要拉她下去。这显然很扯,属于是她自己想到啥就是啥,以我当时小学的文化水平,我都觉得这是极其愚蠢的。我妈妈也有释梦的习惯,她会分享自己做了个什么梦,然后说自己觉得是为什么。和外婆凭全凭感觉的释梦不一样,妈妈会用《周公解梦》来解释自己的梦,我在她的浏览器搜索历史记录中看到过周公解梦这个词条。 当然,我对我外婆和妈妈的释梦方法都表示怀疑。我外婆的自然不用多说,只凭自己的感觉瞎想,甚至说瞎想些完全不符合现实的事情出来,这显然是离谱的;至于我妈妈参考的《周公解梦》,我也持怀疑态度:难道周公说啥就是啥吗?凭啥啊?当然,可能《周公解梦》确实是基于大量的经验得到的。因为这些儿时的经历加上对自己一些梦的好奇,以前我去翻过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但是当时只是学到了佛洛依德的一些释梦技巧,我并不清楚佛洛依德和周公的差别在哪里,貌似都是用自己的体系去解释梦的种种现象。 最近,我突然又对心理学有些兴趣,这次看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这让我一下子想起这些事情来。 《精神分析引论》记录了佛洛依德关于自己的研究学科——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讲演,在这些讲演里面,有一大节是介绍他如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梦,这里面用了很多分析的方法,但都符合目前人类在科学上的认识,跟着佛洛依德的思路,你会发现他的一些释梦技巧是完全符合现实符合逻辑的,完全没有玄学的感觉,就会很愿意相信他解释梦的体系。这让我意识到,我的外婆、我妈妈、我,其实是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认知这个世界:我的外婆依靠自己的感觉;我妈妈,依靠《周公解梦》,也就是依靠前人总结的经验;而我,看《梦的解析》,看《精神分析引论》,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的不同 《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后者依靠的是科学的研究,讲证据讲逻辑,因而《梦的解析》更加可信。 比如《梦的解析》里下判断说:梦的内容和外界刺激有关,但是外界刺激在梦里会被扭曲。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实验的结果,研究者用闹钟刺激做梦的实验人员,实验人员说根据情景不同梦里会突然出现一些醒目的东西,比如刺耳的火车汽笛声、狗叫声,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正是闹钟响的时候,因而上面的结论是有证据支撑的,是相对可信的。相比之下,《周公解梦》下的一些判断,就完全没法验证,给人一种他想咋说都可以的感觉,带有极强的玄学味道,当然没法让人相信。 这带来的启发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接受一些观点,要讲逻辑讲证据。一个结论,如果让你感觉不对劲,就应该去看这里面的逻辑和证据,如果确实符合逻辑证据也确认没问题,就应该修正自己的认知,否则就不应该相信。 上面说的的讲证据讲逻辑,其实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组成要素,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要素。 带着科学的精神认知世界 是的,科学其实是一种精神,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也意识不到科学精神的伟大,因为教育已经让我们或多或少带着科学的精神认知世界了,你觉得这样去认知世界稀松平常,比如你觉得两个小球本就应该同时下落。 我发现,所受的教育让我更加关注结论,而不关注获取结论的过程。空气有空气阻力、人需要氧气来生存这样的知识早就是常识了,还需要说吗?其实需要说的,我们要知道一点:**任何我们现在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都是经过科学的方法验证的。**知道这一点其实很关键,这让我们在面对新的知识的时候也用这样的过程去思考,不至于人云亦云。比如一些因为很符合直觉和传播要素而传播甚广的论述:可乐里面有酸,所以会腐蚀钙质,我甚至听到一个在市里做高中化学老师的亲戚也这样说过。如果带着科学的精神,你就应该去找证据判断证据正不正确,然后就会发现这是纯纯扯淡。 我想说,带着科学的精神去认知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在这个信息爆炸哗众取宠的小丑又多的时代,每每遇到一些你觉得奇怪的东西,既不知道要保持怀疑又不知道要如何验证,那很容易就开始构建一些错误的认知。科学的精神这个概念可能先于批判性思维在我的概念里出现,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语境下,是和批判性思维是类似的。 诚然,当我们发现科学和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之时、当我们想到神枪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却无法验证之时,我们大可以怀疑科学不过是人类的自嗨,但是现实让你无从选择:人类目前为止的所有伟大突破,都是由科学带来的,没有由哲学带来也没有由宗教带来。所以即使无法排除人类自嗨的可能,我们仍然只能选择坚定的相信科学。 当然,科学精神还有很多的内涵,都值得细细评味,比如引用前人的成果、比如要能够处理与现存理论的冲突、比如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精神让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人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克服人类天性上对于简洁和美的向往去认知世界。 总之,要带着科学的精神去认知世界,才能不被如今这个略带反智的世界给同化,才能构建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相关资源 科学是什么——饶毅 最近在关注饶毅,也对我就这个话题产生这个方向的思考有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After Thoughts 2024.3.3 留 我发现“科学认识”践行起来有一个重要的细节:直觉驱动——直觉上怀疑的东西要打开看看。之所以需要直觉驱动,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做不到什么都怀疑和打破砂锅问到底,感觉不对劲才花时间精力。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你有这个不懂非常难受的感觉,就要把这种感觉解决,直觉有时是对的,但有时需要纠正。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越强,这种直觉越准。

October 17, 2022

讨厌刷题

Context: 许久未更新了,工作之后确实不太有时间和精力来写 Blog,主要是精力,每天即使不加班,回到家要么心力交瘁选择沉溺奶头乐之中,要么就在学一些工作里接触到的技术。主要还是现在写作水平不够,一篇要写比较久的时间,即使有想法也不太敢写,怕太花时间精力,但是确实应该多写才能度过这个阶段。 回到正题。最近回顾了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发现刷题是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话题。 我现在特别讨厌刷题,这当然不会是天生的,结合回忆,能找出一些端倪来,也能发现讨厌刷题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好处和不足之处。 小学到初二——建立刷题观、不需要刷题 小学的时候,爸妈跟我说:“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这是我对刷题最初的坚定认知,我现在觉得可以将其称之为刷题观。 这个观念我认为是正确的,我到现在都还秉持着这样的刷题观,它其中包含了务实的态度:即所学才是重要的,刷题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是为了检验所学,如果为了刷题而刷题,就是舍本逐末了。当然,我最近突然意识到,这个观念有其局限性,到了高中就逐渐显现了。 从结果来看,这个观念从小学到初二,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时我都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进行学习,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少量作业就跑去玩了。当时准备小升初的考试,老师每天发卷子,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耐烦:“有啥好做的,课本内容都认真学了,做一遍和做一百遍是一样的”。当然确实结果也没有冲击我的认知:小升初考试全班第一,全校前十,而且确实是轻而易举达到的成果,我记得当时甚至连骄傲都没有骄傲,只觉得怎么回事呢?别的人在干啥? 当时听说班上另一个“学霸”(我讨厌这个称呼,但是我确实很长时间都是)每天晚上学习学到十点,很努力很努力,我的想法是估计在看小说吧,怎么可能那么努力还考不过我。现在想来,还真可能就是在努力。努力这种东西边际效应太明显了,最大的限制就是天赋,别人天赋在那里,你再努力也难以望其项背。 这句话在这里说当然是装逼,但是,这句话说给她也说给我自己,现在的她就是以后的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到初中以后,也差不多如此,不怎么刷题也稳定年级前 100,具体不太记得了,当时比较中二,整天想着去上网、想着要组个英雄联盟战队制定一些聪明的战术去智商压制别的战队,对分数不太在意。由于初中人数比小学人数多得多,其中有天赋的人也挺多,这个时候想轻而易举考前 10 其实就不容易了,不过记得初二的时候,有次心血来潮说要考前 10,卷了一波,就真的考到了,这大概说明这个时候的天赋还是够用的。 初三——刷题观和现实产生冲突 到了初三,刷题观开始站不住脚了其实,不过我当时没意识到。 初三相比于初二,最大的改变就是数学题变难了,考几何题了,这种题的特点是如果没做过根本想不到,就比如一些题需要做辅助线,一些题需要用某些特殊的方法去思考。从刷题观出发,我会以课本知识为主进行学习,而忽视做题的作用,那结果就很显然了,初中就学了勾股定理还有 sin cos,不做题得比较聪明才能想到做辅助线这些操作,至少我是不行。 现在想来,应该从题目中获取一些套路,这样就不会存在想不到的情况。我当时老觉得自己想不出一道题是自己不够聪明,完全不懂要从题目里学习做题套路。这个时候应该是不存在天赋限制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的升高中的考试第一名是个刷题怪,到了高中天赋见顶泯然众人,她数学当时是考试第一名,而我当时确实没有太努力,我相信我意识到刷题是学习做题套路这层意义后努力一些应该至少不会存在想不到的情况。 当然,我想是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参透刷题的意义,考完数学”哀鸿遍野“,所以尽管数学拉跨,还是考了全县三十多名。 高中——刷不懂题 对于初三的惨痛经历,高中的我很快意识到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刷题观逐渐变成: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是学习做题套路。 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从知识出发的框架,学的时候多少还是觉得课本知识重要,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课本知识上,甚至很多时候会选择看课本逃避刷题,潜意识里我就觉得刷题真 tm 浪费时间。现在,我感觉刷题应该才是高考的最好打开方式(当然因为我天赋有限,我到现在也想象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是极有可能的)。 果然,最后的高考,物理、数学这两科需要大量刷题的科目不太行,而相对依赖课本知识的生物、化学我平时就能闭着眼睛做最后成绩也确实不错。 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我明白了要刷题要多刷题并且付出了努力,我应该也达不到太高的高度,很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天赋就至此了。一个证据是:你对某种题做了很多训练,其实只是练习了题本身,没有悟到某种通用的道理,而且当时你还没有意识到,就搁那闷刷。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是当时的认知水平完全不够,是系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能用努力弥补。 所以尽管高考成绩并非我期待,我也从来不说高中没有好好学这样的话。我想,我对于那些高分的同学来说,其实就是我小学的时候不理解的那个很努力的学霸了,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达到的成就,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吃饭喝水一样。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天赋的存在,我觉得就是在自欺欺人。我在家里的县城这边,很多人,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过分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觉得孩子上不了大学就是不够努力。到了大学,见了很多比我牛逼的人,他们就和我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某些人的聪明不是努力能追赶上的,我想他们应该比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天赋的概念。 不过,我高考也不算特别低,还是有资格谈一谈这个话题的,600 出头,大体算是保持了初升高的排名——全县最好的高中的四十多名,也算是差不多了。不过分数差距就很大了,高考的排名都是按档次的,档次高的分数高的离谱,下面每下降一档都少十好几分,到我这档都差人家第一档好几十了,哈哈。 大学——不想刷题 到了大学,我的想法是:大学是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的,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题上,所以高数、大物、线代这些课都是过去打卡然后跑路去做想做的事情,当然也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做了很多探索、思考了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务正业了,当然我还挺感激自己的不务正业的。 不过想起来,对于编程课的实验作业,我都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做的,甚至还经常能教一教别人 xD。有一门课叫做计算机科学导论,这门课最后考试内容就是不用刷题,只考课件上的内容,考我们有没有理解教授传达的意思,我确实比较喜欢这门课的内容,就没有摆烂,然后最后得了总评 100🤣,我也不知道是靠我面向知识学习的习惯还是靠老师出题简单,但至少应该两者都有吧。 我大学阶段的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小学了,基本都是从知识出发,并且完全没有做题的步骤,小学至少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也就是学一个东西不求甚解、也没有检验的步骤,这其实相当危险。这在我学习大名鼎鼎的 UC Berkley CS61A 的时候爆雷了,我跟着课程做了一些练习,但在函数式编程的章节,做起来特别艰难,在这之前我以为我理解函数式编程的,结果 show the code 的发现是 talk is cheap 了😩。于是乖乖把函数式编程又认真学了学,把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了,直接让我对函数式编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自那以后,我又想起我最初的刷题观——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开始注意检验自己的认知,防止自以为的情况出现。并且我把这个观念更新为——做题是必要的,可以检验所学刷新认知巩固所学,刷题则是为了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 刷题观给我带来的利与弊 我最初的刷题观——刷题是为了检验所学,对我影响很大。 利: 使得我趋向于从知识本身出发去思考问题 使得我重视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对于刷题没法检验所学的情况,我就不会刷题,因为我很清楚知识才是真正重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我发现大学在引导你去卷而不是引导你去学习真正的知识构建更广阔的认知,于是对大学教育很失望,我完全不会陷在这个体制中把学校的引导奉为圭臬。特别是去企业实习之后,就觉得 TMD 学校这些人在教啥啊。当然后面我会关注一些教育学的话题,感觉这是系统性的难题,确实不容易解决。 弊: 我会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重知识轻检测 我会对努力刷题不懈一顾。但是对于普通人,一些话题其中的内涵,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有体会 这样说来,是不是就有点不喜欢写单元测试、不喜欢练 oj 的感觉🤔,确实不行啊确实不行啊。 对现在的启发 我能感觉到,我现在对于很多概念都会有想当然的感觉,但是完全没有检测的机制,纯看学的时候的理解有没有问题。直到某个时候发现哪里不对,一查发现:卧槽原来一直理解错了😅。...

October 1, 2022

人生有没有答案

毕业前夕,看到饶毅教授的北大毕业演讲视频 饶毅教授说: 我祝愿: 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问我如何做到,50年后返校时,告诉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 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让我在意的是:当饶毅教授说“不要问我如何做到”时,有弹幕发“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觉得弹幕是错的,显然饶毅教授是有自己的答案的。 仅就“做自己尊重的人”而言,显然是有具体的做法的,只不过这个答案因人而异,需要每个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找到可行的方案,那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随之我产生了疑问:人生有没有答案? 人生有没有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 人生是有答案的,只不过这个答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 人生的答案是在经历中逐渐产生的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生答案”本质就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而神经元连接的产生就是经历的结果。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神经元连接最终得到不同的答案。 人的经历本身也是答案的一部分 没有经历,神经元连接无法产生,答案也就无法产生。 试想若有时间穿越这回事,几十年后的自己历尽千帆回到现在来告诉自己人生的答案:“你的人生关键就在于xxx”,你大概率会满脸疑问并且不明所以。等到几十年后,自己真正经历各种事情之后,在某一天惊讶地发现人生的答案果然是年轻之时被告诉的那个答案,然而不经历这些事情,人又怎可能确信答案呢?这些经历本身,也是答案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人生果真是有趣的,哪怕你提前知晓自己的人生走势和各种答案,你也要去经历去体验,这个答案才会真正成为你的答案。更何况在相信有答案的前提上不断找寻答案的过程了,这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一件事。

September 1, 2022

做自我解答者

做自我优化者? 最近刚参加工作,想到要给自己找一个行动的纲领,类似公司的愿景。下意识的想法是”做自我优化者“,这句话就是说不放过生活中感到的任何一个自己不满的地方,采取尽可能的一切行动去优化,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只要能够优化,花上比较大甚至看上去完全不值当的代价也没关系。我相信哪怕一点点的优化,随着时间尺度的拉长,都会带来很强的复利效应,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受益,所以花大代价改变也是绝对值得的。 但我发现,这个 slogan 能够激励我去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让我本来很喜欢的思考问题环节变得功利,让我下意识觉得思考个人优化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别的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最近就在思考:”有用是不是个伪命题“,其实这样的思考,往往是没有所谓的用处的,但是确实我觉得很有趣啊。 做自我解答者 昨天脑海里突然冒出:”做自我解答者“,这就可以很好地囊括自我优化和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这两个我很在意的方面,我越想越觉得好,我想这个纲领会帮助我很好地从学生变成职场人,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个词。 问题是什么 周国平在《人生答案之书》的开头写道:“只要一个人开始提问,他的智慧就已经觉醒了”,我很认可这句话,因为我能切实体会到:在我发现原来世界可以有那么多值得了解的问题之后,我尝试对一些问题做出思考和解答,这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相比与那之前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很多人讲的道理我都开始觉得过于片面或者稀松平常,这以前只会觉得新奇、好像很有道理。 这里的问题,不仅是对世界的好奇,比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能下意识地认识到这是问题,但其实还有另一种问题,类似于《学会提问》这本书这里指的“问”。 《学会提问》这本书应该会有很多人推荐,我第一眼看到书名,下意识觉得这类似于计算机领域的圣经: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是教人怎么问问题比较好的,但是看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是教人批判性思维的,告诉你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质疑,去问这里面有没有问题存在。 我这里的另一种问题,就类似于批判性思维里面质疑出来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提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流程觉得不满意可以优化。 所以就有了两种问题: 对世界的好奇 对自己的疑问 如何解答 上面讲到的两种问题,解答方式并不相同。 对世界的好奇,一般是一些哲学兮兮的问题,关键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就好了,自己觉得得到了满足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想不出个自己觉得恰当的答案,放着以后再想也是没关系的,比如一些政治的争议。 对自己的疑问就不能想不出就不想了,要尽全力去解决,保持开放的心态,一种方式不行换另一种,直到解决为止,解决的标志就是自己很满意。比如我看完 GTD 后虽然一直在行动,但是就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实践更长时间后,开始找到一套自己觉得用着舒服、能解决很多自己存在的问题的 GTD 方式,这个时候自己会觉得无比畅快,这就算是解决了。当然解决了的问题可能会又冒出来,因为有新场景了,内心又不自恰开始觉得有问题了,那么只要再尽心尽力去解决就是了。 提高敏感度 对自己的疑问,其实解决往往靠的是行动力,行动力在充分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的情况下往往是没有问题的,难在意识到。很多人活得盲目,生活一团糟,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很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这一点,白白空耗时间。我也不例外,我也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一些很大的问题。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觉得需要提高自己的敏感度,只要自己意识到了,都好说。如何提高敏感度呢?我没有一个药到病除的药方,也觉得存在没有任何方法能提高敏感度的可能性,但是凭借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我相信读书是会是很好的方式,所以继续读书吧,问题会慢慢被意识到并改善的。 The End 最后想说:做自己的解答者!希望自己活得自在、自恰。

August 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