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方程组

这篇 Blog 的 Context 今天是 2023-05-26,而这篇 Blog 写于 2020-06-14。 在全部迁移到 Apple 生态之前,我的很多文件都是通过坚果云、百度云来同步的,最近突然整理到坚果云的文件,发现当时居然写了一些文章,实在是怀念。这篇,就是 2020-06-14 留下的文章。 在大学,我开始热衷于写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翻到了初高中留下的文字,尽管觉得以前的自己想法幼稚,但仍旧让人甚是怀念。现如今,也是相同的情感。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三年了!大脑偏偏只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记忆进行 random pick,无法对记忆进行遍历,于是很多事情压根想不起来,以至于时常觉得大学的时光尽管忙但仿佛什么也没做。幸好,留下了一些文章,它们是记忆的索引,唤起那段时间的记忆,多么宝贵。 正文——人生的方程组 今天想思考思考人生,大概是因为又突然进入了啥都不想做的状态(不过此时此刻已经重新振奋起来了)。 正好上厕所的时候看到计系某个优秀毕业生引用系主任姚新的话总结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 人生不是在寻找最优解,它是一个优化问题。 —— 姚新 我深以为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人生是一个亟待我们去解开的方程组,已知它恒有最优解,但是麻烦的是,这个方程组会随时间线的发展添加方程,变量会越来越多,同时原有的方程可能会被修改或删除。 这首先意味着你需要不断求解新的变量,所以你要一直保持思考。 另外,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初始条件的改变,意味着你曾经欣喜若狂解开的变量值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所以你敢于摒弃可能历时很久得到的解,必须要不断优化你的解,才能在每一步靠近最终的最优解。 所以我觉得,善变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它体现了一个人发现值得改变的地方的能力和敢于改变的勇气,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的改变被别人在意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改变带来的挑战要敢于面对,同时,要积极看待敢于改变的人,对于别人的积极态度会反哺自己的。 回到正题,我想聊聊我基于目前的方程组得到的一些解: 方程组的解 聊到这方面,瞬间又感觉大脑空洞了,毕竟对未来还是太迷茫了。那便从好入手的角度聊起吧:满意的人生形态,也就是描绘一下自己觉得经过奋斗后应该的人生是怎样的。 我应该住在大城市,有房,不差钱。 有房是基本条件吧,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不差钱的标准应该是自己的冲动消费不会让自己的觉得心疼,主要是为了家庭考虑才不乱花。也就是自己的大部分决策,虽然不一定会做,但是做决策时候钱一定是不纳入考虑因素的,一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考虑要捐钱,因为足够不差钱,就只会考虑捐给哪,捐的方式的问题,而不会因为说缺钱而在纠结捐不捐。 我应该有老婆,小孩我现在不够成熟,不做深入思考。 关于老婆,我觉得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不愿意娶一个不够漂亮学历不够高的女孩,其实和女孩不愿意和穷小子结婚是一个道理,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 所以,我觉得女孩子不用太优秀,我有耐心去影响她,去和她一起成长。至少我看的顺眼就行,希望是能够相处比较轻松的,两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 关于婚姻和恋爱,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经历,晚点再思考罢。 我应该有收入不错的工作。 搬运后记 写的挺不错的,我依旧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方程组,随着时间变化,解也会变化。 上面写的三个变量的解,对于现在的我,也已经完全改变了,这符合我在之前想的要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解。 房,狗都不买 marriage is an option 希望以后可以不工作,或者有一份相对自由的工作,收入真无所谓

June 14, 2020

有梗的线代老师——带带大家刚

搬运提要 这篇记录于大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周写成,当时有放在坚果云的习惯,后面弃用坚果云,便被遗忘,最近莫名翻到,特搬运到博客上,记录我青春无知而又最好的年华。搬运日期:2023-05-29。 彼时刚入大学兴致勃勃,扒同年级同学的 GitHub profile,接触了一些同年级同学的 Blog(印象最深的是 gogo),一方面觉得搭 Blog 很酷,觉得他们高中就能搭出自己的 Blog,实在是羡慕;另一方面也被他们留下的一些文字给触动,心想:“我一定要搞一个博客”。这篇文章属于是刚起写 Blog 兴趣之作,心情属于是“想写但写起来让自己有点害羞,让别人看到也有些害羞”这样。另外,文中提到的 Heros in My Heart 里的文字,加上考试周的”百无聊赖“,也是促成我写成这篇文字的因素。 说起来,我很多对生活的探索,都是在考试周,即“除了复习考试之外干什么效率都很高”,虽然这无疑是拖延症,但是这些探索相比于狗屁的分数GPA而言,是重要百倍千倍的。我的创造力在考试周这样的环境下最容易被激发:没有咄咄逼人的 DDL、没有需要打的卡、时间自由安排。 以下是正文。 正文 我想估计也不会有人有机会看看这个,但是其实这就像嵌在 Linux 内核代码中的句子一样,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得意,或者又是一种想他人知又不想他人知的纯美小心思。 我的线代老师——杨佳刚 如果让我来回忆我的大一(事实上我还没结束大一,这让这份回忆比较准确但是很做作),我一定会觉得最秀的老师是杨佳刚,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有: Java 老师何明昕:Java 老学究,喜欢教:“代码要优雅”,因而衍生出同学们的口头禅梗“这不优雅” 大学物理老师鲁大为:资深游戏爱好者,很年轻很有活力,喜欢在群里聊 3DM 之类的话题,很合年轻人的胃口,受到大家的追捧,选他的课起码要投 60/100 分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他绝对算是奇葩一朵了,比较搞耍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 一、吹那个写《heroes in my heart》的北大校友 他说他们当年的北大 bbs 上,有一个数学系的人发表了一系列帖子,关于数学家的。我听上去老有种传奇的感觉,幻想我们这辈也能有这样的传奇人物搞出点让人兴奋的东西来。 我当时兴高采烈地去搜了这个看了看,对里面的第一段话印象深刻: 最触动我的是”去真实的记录北大数学的这群烂人“这句话,实际上,我也是因为看到这句话觉得有趣才写这篇文章的,并且我尽力用诙谐而嘲讽的笔风去写,显得更像一部史诗。(于是我室友在路过我的位置看到我写这些的时候问我:”你在干嘛“,我连忙 alt + tab,有点羞耻的说) 二、讲述他在北大的艰苦奋斗 他多次提到:当时北大会断电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要跑到路灯下面刷《吉米多维奇》,路灯很暗,而且外面很冷,常常要刷到很晚,总之是十分艰苦。 然而在我们都要开始同情他艰苦奋斗的时候,他都会重点强调:”那个时候刷题到很晚,在路灯下吃泡面,被一个同学过来把泡面抢走了”(带着浓重的怨妇口吻),然后大家就会顾不上想象他的艰苦,只觉得他的怨妇语调过于有趣,然后满堂哄笑。 三、吐槽中国数学教育 四、表示自己不归中国教育部管,可以为所欲为 他其实是南科大的访问学者,本身是巴西一个大学的教授,感觉这个人估计人生是有点传奇成分的,居然跑去巴西当教授了。 五、每次上课一瓶可乐 他的身材微胖,行动起来特别慵懒,关键还每次上课必带一瓶可乐,讲着讲着不时喝一口可乐。这简直是典型的肥宅形象,没有一点老师的样子,关键经常喝完一口可乐,就会开始说:”我不归中国教育部管“。然后整个教室就都笑得很开心。 我非常喜欢这种有个性、有棱角的老师,能够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一些东西,能够被感染、被影响到。 六、多次谈到陪老婆逛街过程中想出问题的解法 记得第一次他说陪老婆逛街的时候想出问题的时候,我很惊讶:这个 b 这样子竟然有老婆(开玩笑,别当真)。 带带大家刚 我们现在特别爱玩梗,纯纯的梗小鬼,常常因为单纯的玩梗让教室内充满活跃的气氛。而杨佳刚,和现在非常火的一位抽象明星神似——那就是当代 Hape 大王、抽象教主带带大师兄孙笑川。于是我们称他为带带大佳刚。 杨佳刚老师的梗图 说杨佳刚很像带带大师兄,不仅仅是由于他的体型和长相,更多的还是由于线代这门课和孙笑川名言高度的匹配性以及杨佳刚有些行为和话语表现出其带带大师兄的气质所以我们觉得他像孙笑川。 孙笑川有几个名言大家非常爱玩梗: nmsl,这个通常写作 nm$l,在线代课上常常用以此引申的你妈没了的变换 你把你闪现给我交了,在线代课上可以引申为交作业之类的语句,如”你把你作业给我交了” 你吼辣么大声干什么吗 抽象圣经,在线代课上指线代书 铁憨憨 杨佳刚的许多行为都显出他和孙笑川的高度相似性。...

June 1, 2019